“这两年,好几个民族村寨在大火中付之一炬,消失的不只是古建筑,还有百年的历史和乡愁。”“越来越多的古村镇在商业开发中变味了,失去了原来的面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转变,人去房空现象严重。”“从官方到民间,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还不够强,也易受外界文化冲击,不少民间民俗文化正在消亡。”……
在今年的贵州省两会上,传统村落保护是会场内外常能听见的热门话题,理想状态与现实成效的差距也让这个话题略显沉重。
关注度高,但破题不易
2014年全国公布的传统村落名录有1561个,其中292个在贵州,数量排名全国第二位。
“贵州丰富传统村落是一颗文化旅游王冠上的明珠,但很多古村落都日益衰落。”贵州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贵州省委秘书长李梓经过调研后发现,除了少数传统村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一定保护外,其他很多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贵州省政协委员、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向建军今年带上贵州两会的提案是《高铁时代的民族文化保护》。2014年贵州首通高铁,沿线以民族文化旅游为主导的地区都在“摩拳擦掌”,希望借此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向建军在提案中引用了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的话来提醒,“一个古村落的消逝,便是一个历史细节的泯灭”,再不保护好就来不及了。
李梓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说,在一些地方,传统村落保护跟GDP考核的“硬指标”相比,只是“软任务”。在地方政府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有所取舍,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往往只顾得上极少数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村落”。
她还指出,需要特别重视传统村落中的主体流失的问题,“现在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很多村寨都面临‘空心化’”。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