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 春节期间,一篇《博士返乡日记》引发各界关于农村现状的讨论,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空心化”到底是什么?下一步土地改革应该怎么走?“城中村”、“小产权房”现象怎样解决?
访谈嘉宾:
宋洪远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刘守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alt="" OLDSRC="W020150309607970599667.jpg"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左),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中)作客新华网,解析如何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本”。图为访谈现场。 新华网 郭研 摄
《博士返乡日记》反映原来城镇化道路存在问题
主持人:今年春节,有一篇题为《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日记:迷惘的乡村》引起社会各界关于农村现状的讨论,有人用经济和文化的“空心化”来形容现在的农村,二位认为“空心化”这个词准确吗?
宋洪远:进入新世纪,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用三句话来表述: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村庄空心化;三是经营尖锐化。特别在人口问题上,农村为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少,青壮年外出就业,农村里老龄化伴随着“空心化”。今年春节回乡我发现,很多户过春节才回来,平时只有一个老头在这儿帮助别人看家。
刘守英:这篇文章反映出来原来的城市化这条路存在很大问题。将城市和乡村隔离开,整个土地、规划、财政、融资制度都向城市倾斜,造成两个区域的空间发展不平衡,又没有一套把城市和农村打通的制度,必然把人向城市引导。“农一代”进城务工是为了解决收入问题,但是80、90后这代人在乡镇和县城买房,回乡也是在县城居住,就使村庄更加破败。
主持人:那应该怎样推进农村发展?
宋洪远: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我们过去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对城市关注过多,现在是要通过城市的发展,吸收农业转移人口,来搞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通过村镇城镇化来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但现在全国大概有2.7亿进城务工人员,只有37%的人留在本地就业。
我认为解决农村空心化要有新的思路,大城市搞城镇化存在成本高、城乡文化融合程度不够,一些大村、强村就地搞城镇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村镇村企加强互动,将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起来。走一条农民作主体,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之路。
刘守英:土地制度在这里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要打通城市和农村,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解决整个城市和城市扩展区的问题,一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集体经营性用地和宅基地改革不能再继续走原来征地卖地的城市化模式。另一个是农民的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要让进城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能够有一个体面的栖身之所。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