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孙丹蓉是海曙人,2004年她从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先后做过食品采购、餐饮、外贸等工作。2009年,孙丹蓉结识了一位做有机餐饮的朋友,了解到关于有机食品的市场信息,并萌发了一个念头—办一家有机农场。
跑遍宁波为有机农场选址
一个不谙农事,连蔬菜种类都辨识不全的大学生下地当农民,听起来多少有些异想天开。虽然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但很快,她就碰到了选址这件颇为头疼的事。有机农场对土壤和水质的要求很高,为此,孙丹蓉和朋友几乎跑遍了整个宁波市,甚至还去了安吉,单纯测土样、水质,就花了10来万元。最终他们将目标锁定在大雷村西北向,浙东大竹海边上一片200亩的山地。
“大雷村的土壤质量和水质符合有机农场的条件。同时,这里离市区大概40分钟路程,可以实现当日采摘、当日送达的保鲜要求。”孙丹蓉清晰记得与这片土地初次相遇时见到成群啄食的白鹭景象,“白鹭源生态农场”的名字来源自此。
孙丹蓉告诉记者,她对生态农业有自己的理解,“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用生物抑制剂或物理机械的除草方法来代替,以有机肥取代易溶的化学肥料,并采用轮作或间作等种植模式,构建内部循环。”什么是内部循环?孙丹蓉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水稻田说,“比如我们把鸭子放养到水稻田里实行"鸭稻共存",鸭子既可以帮水稻田捉虫,粪便还能当肥料;比如用牛粪养蚯蚓,通过微生物发酵床养猪等。”
“萌妹子”变成“女汉子”
这些想法在实际操作上困难重重。首当其冲的便是开荒。为了整好地,她用了3台挖土机,整整挖了3个月。人变黑了,手上、身上全是蚊虫叮咬的包,活脱脱从“萌妹子”变成了一个“女汉子”;其次,由于山区地块的分散性和高低不平,大棚种植只能在固定的几块土地上开展,好多机械使不上劲,后期也只能动用大量人工去锄草、耕种甚至捉虫;此外,农场紧缺懂行的帮手与工人协助管理。
前几年农场以基础建设为主,需做大量的采购工作。而那段时期,孙丹蓉已怀有身孕。为了节约成本,但凡力所能及的事情,她依旧自己去做,拿她的话说就是“生小孩的前一天,我还在地里”。
由于没有种植经验,孙丹蓉完全从零开始。请教村民、参加鄞州区农林局开设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聘请技术人员、引进立志于有机农业的大学生,尽管走了不少弯路,但慢慢地也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现在农场种植上的技术问题基本上可以自行解决了,而且在某些方面可以讲我们还走在了别人的前面。像微生物发酵床,国内虽普遍,但农户多是直接购买菌种再铺在垫料上,并长时间堆积在那里,不清理。我们有一位师傅专程去韩国学习过,可以自己培养菌种。这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我们的微生物发酵床可以当做生物有机肥使用,是一种宝贝。”孙丹蓉说。
借助网络推广引客户上门
现在,每天早上6点左右,白鹭源就热闹起来了。孙丹蓉根据前期通过微信平台下达的订单将有机蔬菜、水果、土鸡蛋、土鸡、土猪肉等农产品分门别类搬上运货车。这些货物会在上午送至客户家中。
网络拓展了孙丹蓉的销售渠道,养在大山深处的白鹭源渐渐被外人所了解。除了市民直接在微博上下单外,她还与M6超市对接,成为了M6优品预订的供应商之一。
随着“粉丝”数量的增加,她开始把“体验农场”的概念引入到白鹭源,邀请消费者来农场体验生活,并把土地租赁给企业开展公司活动等。
200亩土地,每年十几万的租金,加上十几名工人每年近60万的人工费,经营这片农场,孙丹蓉前前后后算起来已投入了300万元。去年年终盘点时,她给自己树立的“三年保本”的目标基本上实现了。“目前对我来说,打响品牌比盈利更为重要。生态农业产出收益慢,但我会继续坚守我的绿色理想。”孙丹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