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山西畜牧业振兴风头正劲

2015-04-07

  本报记者吴晋斌马玉

  “山西有6000多万亩草地,可以增加养畜量1500万个羊单位;每年浪费的大量秸秆利用起来,还可再增加养畜量1500万个羊单位。”在今年的全省畜牧工作会议上,山西省农业厅厅长李平社再亮“新家底”。

  与往年农牧合并开会的不同之处是,这是山西首次单独召开畜牧年度工作会。放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提出的“五新”要求和中央农村工作会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任务大背景下考量这次省级会议,山西做大做强畜牧业的意图明显——

  2012年,在副省长郭迎光的主导下,山西启动实施了畜牧产业翻番工程,三年来,山西畜产品连续以两位数增长,家禽、奶牛、羊在全国都排前10位;每年增加近1000个养殖场,规模化水平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了700元,成为山西农业七大翻番工程中发展最快最稳定的产业。

  新定位:畜牧强省

  从传统观点来看,山西是农业小省,6000万亩的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可挖掘潜力已不大;山西的特色是小杂粮,大宗粮食作物产量根本无法和粮食主产省份相比。

  长期以来,山西省不单煤炭卖的是原料,粮食卖的也是原料,农业结构存在着种养脱节的问题,粮食的转化率只有26%,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晋粮南运”、“南猪北上”是山西农业种养脱节的写照,从卖煤到卖粮,卖原料思维的背后是畜牧产业发展结构和方式的滞后。

  山西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比较优势:作为全国十三个牧区半牧区省之一,山西有6000多万亩草地、100亿公斤的玉米产量及其可饲养1.5亿只羊的副产品秸秆;

  更大的区位优势是,山西省地处北纬34°~40°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国际上公认的优良畜牧业生产地区;

  有资料显示,我国人均粮食消费由1980年的256公斤下降到目前的200公斤,而同期肉类消费由12公斤增长到55公斤。市场需求就是生产的方向,畜产品需求的增加,必然要求畜牧业生产的增加。山西的市场优势是处于东西结合部和环渤海经济区的边沿区域,有消费畜产品的巨大市场空间。

  基于上述判断,山西开始重新认识规划畜牧产业。畜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前连种植业,后接加工业,是带动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包装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的中轴产业,可以成为山西目前发展非煤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中最具活力的产业。

  从世界和全国来看,荷兰、法国等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80%的原料来自动物产品,我国食品工业的加工原料约65%来自于畜产品,畜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中最具拉动力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能成为山西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这即是2012年5月山西启动畜牧振兴工程的大背景。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