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养殖黄牛的越来越多,俺养殖母牛繁小牛,存栏能繁母牛120头,繁殖小牛60多头,不到1米高的小牛一头能卖1万多元,能繁母牛一头可以卖两万多元,一年纯收入有几十万元。”日前,在临泉艾亭镇东方黄牛养殖家庭农场,农场主谢法东兴奋地告诉记者。
在全市各地,靠养殖业致富的并不只有谢法东。来自市畜牧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数量发展到29854家,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一大批规模养殖场的涌现,养殖业已经成为农民创业发家、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一栋栋蓝色钢架结构搭建的牛舍整齐排列,宽敞通风;牛舍内,一头头牛犊子浑身油光发亮、膘肥体壮。在太和经济开发区友谊村,张培亮看着自己养殖场内的300头育肥牛,脸上堆满了笑容。“这些品种的牛体型大,经过一年育肥能长到1500斤,现在市场价格达到每斤14元,除去成本,一头牛育肥后纯利润可达3000元以上。”张培亮盘算着。
据了解,2014年11月,一直在太和从事薄荷油生意的张培亮看中了养殖业发展的前景,在友谊村流转了100亩土地发展肉牛养殖。“要做就做最大的,原来做薄荷油,我们的规模在全国都是靠前的,如今养殖肉牛,我们也要做大做强。”张培亮告诉记者,养殖场计划投资4000万元,发展到年存栏3000头的规模,目前已经达到了300头的规模。
在民营经济活跃的太和县,不少像张培亮这样的工商企业家相继进入畜牧业。太和县畜牧兽医局局长马桂贺告诉记者,沃尔斯奶牛场的王坤、好好白山羊养殖场的邹勋等都是这样的典型。目前,太和县已发展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户)7300多家,下一步还将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项目支撑激活民间资本,引导更多返乡人员进入畜牧业,扶持发展规模养殖。
“发展畜牧业具有比较效益优、产业链条长、富民功能强、资源转化好的特点,而且投资灵活、见效快,非常适合民间资本进入,也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好选择。”市畜牧兽医局负责同志分析说,近年来,随着政策环境优化,由工商资本、返乡人员投资的规模养殖场纷纷涌现,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颍东区正午镇,从事建筑行业的周敏修投资1500万元建设的盛强养殖场,年存栏肉牛2000头,育肥出栏4500余头,其牵头成立的盛强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吸引加盟养牛场3家,带动农户12户;在阜南县鹿城镇,由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冷春朋投资建设的自动化万头猪场,不仅为附近村民提供了40个就业岗位,还计划发展以“猪-沼-农作物”为模式的循环经济,带动周边农民从事绿色农产品种植。
据了解,2014年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180.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3.8%;全市畜牧业增加值达81.56亿元,占全市GDP的7.7%;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现金收入908元,占全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的17.6%。
市畜牧兽医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扩总量、调结构、转方式”,引导返乡农民工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在稳定生猪、家禽生产的基础上,扩大风险低、效益稳的牛羊养殖,在沿淮地区发展水禽养殖,使养殖业成为当地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的重点。
“我们将把引导返乡人员投身畜牧业、扶持家庭牧场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培养一批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养殖业主,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渠道。”市畜牧兽医局负责同志表示,目前畜牧部门已经制定家庭牧场认定办法,根据初步摸底,全市有100多个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基本符合条件,正式认定后,将从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