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底,我国建成大中型灌区7700多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52亿亩。农田灌溉效率不断提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14年零增长。但是,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农田只能靠天吃饭,还有相当一部分水利设施管理落后、浪费严重
江苏常熟市碧溪新区内,几百亩麦苗顶着青青的麦穗在风中摆动。负责这片田的合作社理事长张祖学看了看麦子的长势,他判断,5月底将迎来丰收。
在影响农业生产的诸多要素中,水是特别关键的一环。常熟市是传统的鱼米之乡。张祖学说,这几年,常熟农田水利设施加快更新换代,微灌、喷灌等技术广泛应用,“泵站一开,水就顺着埋在地下的管道直入田间。”
近年来,我国各地大力推进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和创新农田水利建设体制机制,组织发动社会各方力量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去,农田水利建设呈现投入多、进展快的好势头。
成效体现在哪里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52亿亩,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4.07亿亩
“过去,我们这里都是明沟明渠,每年都要清理,不然,杂物、野草阻塞了沟渠,会影响灌溉、排水。”张祖学说,从前灌溉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而现在农村劳动力也不好找了。2011年,碧溪新区内的泵站改造一新,明沟明渠变成了埋在地下的管道,经济作物用上了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灌溉变成了一个按钮、一道阀门的事。说起这几年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果,张祖学的第一感受就是省事、省工。
当然,变化远不止于此。“管道直接进田头,减少了水在渠道内的浪费,喷灌、滴灌技术的投入,让用水效率大大提高。”张祖学说。与田间地面灌溉相比,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可节水20%到30%,喷灌技术可节水30%到50%。用水减少了,农民的收益增加了。“算上产量的提高,人工和水、肥成本的下降,节水灌溉平均一亩比常规灌溉增效1000多元。”
张祖学的感受直接来自田间。基层水利干部闻振良也感到农田水利建设在提速,他的判断源于“真金白银”投入的增长。据了解,2011年,常熟市成为第三批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这个项目要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7.9万亩,总投资高达1.7亿元。从全国数据看,以小农水工程为例,2000年中央的投入是1亿元,去年已达到375亿元。
大量的投入,换来了张祖学感受的变化。我国已初步形成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保证了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分析,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52亿亩,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07亿亩。在占耕地面积52%的灌溉农田上,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农田水利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60%。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