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动员群众搞发展,都在说村干部‘放空炮’,现在搞‘三变’,有了本钱,带着群众做什么他们都支持,和以前比是天壤之别呢!”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华乡田坝村支书陈兴昌对现在村里的变化发出这样的感慨。
陈兴昌口中的“三变”指的是“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2014年开展以来,六盘水市结合实际,以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同步小康为核心,提出农村发展的“三变”战略,推动有效地促进了六盘水市“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积累了实践经验。
去年,该市15.6万农民通过“三变”受益,人均增收3936元,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23.5%下降为17.9%。
紧扣“三农”求破题——
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市的工业快速发展,而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在经济发展中农村资源限制和发展资源短缺并存。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在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上下功夫
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脉深处的六盘水市,是一座“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煤炭工业城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近年来,该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但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经济发展中农村资源限制和发展资源短缺并存。当地组织部门统计,2013年全市“空壳村”占一半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发展无力,想创业的农民缺门路、缺技术、缺平台,涉农企业缺劳动力、缺土地,缺资金。如何“唤醒”农村大量“沉睡资产”,已经成为六盘水“三农”发展的一大挑战。
作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六盘水市每年都投入大量的扶贫资金,但财政资金整合难、使用效益偏低的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村级组织、企业、农民三者缺乏共同利益纽带,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愈发不协调。
“要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需要更深入的体制机制的突破,需要更为深入的农村改革措施。”六盘水市副市长付昭祥说。
既要“普适性”,又要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如何让农村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型经济提升,让农村这个源头活水真正活起来?
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将“三农”改革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创新集体资产管理方式,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上来,从土地流转、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基础出发,探索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现农民脱贫致富。
资源变股权,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转换为企业、合作社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效应。这样一来,仅仅一年的时间,六盘水市就有15.5万亩集体土地,7.4万亩四荒地和6.3万平方米水面转变为村集体持有的股权。
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六盘水市将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原则上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本金,投入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形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村集体和农民按股比分享收益,从而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推动农村加快发展。
农民变股民,让农民群众富起来。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等入股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按照股份获得收益。同时将财政定向投放到贫困户的帮扶资金,转变为贫困户持股,投入到村集体领办和创办的经济组织获益。去年,全市56682名贫困人口受益于扶贫资金变作资本金入股,30789人因此脱贫。
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的六枝特区的大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里,3万亩的凉都红樱桃长势喜人。园区负责人介绍,荒山荒坡的流转费交给农民后,很多人都拿这部分钱入股园区的企业或者合作社,每年能拿到一笔不菲的股金分红。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