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海南省农信社构建小额信贷员体系支农富农

2015-08-03

  黎村苗寨“小鹅”来

  ——海南省农信社构建小额信贷员体系支农富农纪实

  青春欢乐的“小鹅”们。

  本报记者何兰生操戈施维张伟宾

  有这样一群能吃苦、有情怀的年轻大学毕业生,他们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穿行在海南宝岛的山间水畔、村屯巷陌,在五指山下、在万泉河边,他们不辞艰辛、不惧风雨,用青春和汗水为农民送上小额信贷。

  有这样一批敢创新、有活力的乡村追梦青年,他们扎根农村,立足实践,给农民放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促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选择无悔,坚定付出,勇敢前行,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与老乡们的致富梦想紧紧绑在一起。

  有这样一支懂农业、懂金融、爱乡村的专业队伍,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文化、对技术和市场的了解、对老乡们的拳拳情意把农业与金融联系在一起,把农民与市场联结在一起,把城市和乡村联系在一起,让农村发展充满希望和动力。

  他们的名字叫做海南小额信贷童子军,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小鹅”。

  自2008年海南农信社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大幕开启初时,这支小额信贷员队伍便随之相伴相生。7年多来,他们从初始的5人发展到596人,成为一支全国绝无仅有的专业农村小额信贷员队伍;7年多来,他们累计发放贷款183.4亿元,惠及67.65万农户,占海南119.3万农户总数的56.7%,采集农户信息占海南农户总数的95.3%;7年多来,这支刚入队平均年龄不足23岁的年轻队伍,不仅支撑起了400多万海南农民的致富梦想,也让农村金融这道令多少银行家望而生畏的世界性难题,找到了希望、方向和出路。

  “小鹅”们服务乡村发展的实践,既是一个个年轻大学生愿意下农村,下得去农村,能帮得上农民的情怀在闪光,更离不开海南农信社农村金融的模式创新和制度力量。当个人的梦想与价值追求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制度创新潮流中,就能带动更多更美好的梦想走进现实。

  穿皮鞋的人是下不了农田的,西装革履的人是搞不了农村金融的

  ——农村金融要发展,必须要打造一支农村小额信贷的专业队伍。这支有情怀、能吃苦、能带领农民致富的“小鹅”队伍,是海南农信社最宝贵的财富

  海南宝岛,在很多人看来,天涯海角浪漫,椰风海韵如画。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琼中山区,在五指山下,海南省仍然有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仍有50多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山区层峦叠嶂、交通不便,加之热带气候多风暴侵袭,海南热作农业既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资源优势,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脆弱性挑战。一场台风,可能就会让一季收成打了水漂;一次市场扰动,就可能让一棚棚瓜菜滞销田间。很多农户发展农业,不得不一次次从头再来。解决农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在海南岛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创新方式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可得的金融服务,不仅是政府部门发展和保障民生的政治担当,也不仅是银行企业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追求,而是众多从海南走出来的年轻大学生的理想抱负。

  2007年,海南农信社开始改革,甩掉“历史包袱”,时任海南省省长、现任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为海南农信社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一定要把农信社办好,为农民增收多做实事。”在这个方向的指引下,海南农信社与格莱珉银行联合,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国际小额信贷经验与海南省农信社的改革,在琼州大地的热土上碰撞。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