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一个粤系蔬菜合作社的生意经

2015-08-06

  □本报记者 刘佳周金泉 文/图

  近年来,西兰花、宝塔花、芥蓝、紫甘蓝等高端粤系蔬菜,被成都粤系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玩”得风生水起。具有几十年种植、营销粤系蔬菜经验的合作社理事长廖双炳,带领社员们以粤系蔬菜为 “主业”、以四川本地蔬菜为 “副业”,巧打时间差和价格差,根据市场调结构,走出了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生产经

  品种和地利 要素需占齐

  8月5日,记者走进金堂县竹篙镇八棵松村,在农户的菜地里,一片片粤系蔬菜刚长出嫩芽,绿油油地焕发着生机。

  “这是今年种的第一批粤系蔬菜,是在十来天前下的种子,娃娃菜、西兰花等粤系蔬菜品种应有尽有,预计在今年冬季采收。”廖双炳告诉记者,“合作社示范种植了500多亩,更多的是树立一个样板带动周围老百姓发展,只有规模起来了,粤系蔬菜才有话语权。”

  从上世纪90年代西兰花在四川落地开始,廖双炳就走上了种植、营销粤系蔬菜的道路。他的理由很充分:“粤系蔬菜生命力强、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从种到收1个多月就卖。而且,很省工,100亩只要6个工人就管理下来了。粤系蔬菜做出来产值高。”

  2012年4月,廖双炳选中了金堂县竹篙镇八棵松村建立粤系蔬菜基地并筹建了合作社。他说,八棵松等村的土地都是零污染、原生态,没有对蔬菜有影响的病毒,种植粤系蔬菜正合适。

  时间经

  一年种两季 巧打时间差

  “但是,粤系蔬菜一年只做两批。一般在这两天下种,最早的在国庆后就陆续上市,卖到正月;马上再种一批,四五月扫底。”提及原因,廖双炳解释说,10月份以后,北方市场的粤系蔬菜正好短缺,如果采用大棚种植,成本投入太大,没有价格优势。因而,每到天气转冷,廖双炳将粤系蔬菜销往北方市场可谓占尽“天时”。

  一旦天气转暖,北方已可种出露地粤系蔬菜,合作社如果再一味种植粤系蔬菜销往北方,就没有价格优势。因而,合作社会带动农户种植一些茄子、苦瓜、南瓜等四川本土蔬菜。

  “向北方销粤系蔬菜,必须是我们这个地方相因,那边卖得贵,有差价,我才可能往那边运。比如:在这里出田的西兰花售价2元/公斤—3元/公斤的时候,北方市场西兰花可能高达12元/公斤—13元/公斤,我们就运往北方市场,赚取差价。”廖双炳说,“每天运输的蔬菜,提前5分钟赶到批发市场都是钱。我对提前将货送到目的地的司机,都有现金奖励。”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