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金亮
近两年,我国粮食领域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粮食年产量稳定维持在6亿吨以上并逐年增加,但进口量增速迅猛,同时粮食库存量也不断增长,尤其玉米等品种积压严重。这种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是以往少见的新情况。那么,发生“三量齐增”的原因在哪里?又该如何破解这种局面?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日前召开的“2015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粮食正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并日趋严峻,若任由其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怪现象:边进口 边积压
为什么说“三量齐增”是个怪现象?一定时期内国家粮食状况主要取决于粮食生产能力、库存水平和进口能力。通常来说,在需求基本一定的情况下,一国粮食产量既然不断增长,进口量就不该保持高位;如果进口量不断增长,那么库存就不可能出现积压,毕竟高库存下无需增加进口。
事实恰恰并不寻常。近两年,我国粮食年产量稳定维持在6亿吨以上并逐年增加,但进口量增速迅猛,去年全年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同时粮食库存量不断增长,尤其玉米等品种积压严重,库存压力凸显,仓容紧张,进口量却在持续增加,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的新问题。
陈锡文认为,生产和消费的结构不对称,即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是进口激增的重要因素。去年进口粮食突破1亿吨,但其中七成以上是大豆,全年进口大豆7140万吨,同比增长12.7%。而国产大豆产量只有1200多万吨,表明我国大豆生产满足不了国内需求。
“三量齐增”现象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其必然性,有些国内短缺品种确需进口,除大豆外,进口部分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饲料用玉米满足了国内多样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余缺调剂性质。主要原因还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强。
陈锡文说,大宗农产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显示出我国大宗农产品竞争力明显减弱。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泰国进口大米完税价是每斤1.37元,国内晚籼米批发价格比其高51.8%。国产优质小麦批发价是每斤1.55元,比国际市场高56.6%;国产玉米价格每斤1.24元,比进口玉米价格高65.3%。在如此价差之下,粮食加工、贸易企业进口粮食有利可图,自然动力高涨。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