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峰本报记者杨丹丹
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努力探索“各要素整合、三次产业联动、政策有机配套”的路径,逐步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民收入多元化、从业人员专业化”的态势。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宿州市在推进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实行多领域、多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培育发展产业联合体、智慧农业、循环农业,通过这“三大引擎”助力打造宿州现代农业升级版。产业联合体:互惠共赢抱团发展
按照传统的经营模式单打独斗,农业经营主体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双重考验。宿州市创新主体经营模式,建立“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下简称“产业联合体”),把三大农业经营主体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和产业化链条,实现互惠共赢、抱团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实力。
在产业联合体中,“三大主体”明确分工,通过签订生产服务合同、协议,确立各方的责权利,建立了合同契约式交易联结机制。农业企业主要承担农产品经营销售、统一制定生产规划和生产标准等职责,并以优惠的价格向家庭农场提供种苗及农业生产资料,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联农业企业,下接家庭农场,起中介纽带作用,按照农业企业要求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家庭农场主要是按照农业企业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向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经过几年来的实践,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三方共赢的优势逐步显现。”宿州市市长史翔说。
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由淮河种业公司牵头组建,现已吸纳德杰、惠康、民丰等10家专业合作社及22家家庭农场,流转土地面积1.6万亩,托管土地面积4万亩,小麦良种繁殖面积4万亩,带动农户达6500余户,联合体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在设施装备方面,该联合体建设了小麦田间“四情”监测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系统,为粮食的增产丰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生产效益方面,2014年该联合体小麦平均亩产580公斤,较全区平均单产高出60公斤;玉米平均单产660公斤,较全区平均水平高出120公斤。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投资400万元,新建2000平方米鲜食玉米及种子贮存低温库和2000吨的鲜食玉米加工厂;引进玉米秸秆青贮饲料项目,年加工5000吨玉米秸秆。在科技示范方面,2014年联合体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了鲜食玉米育种实验基地,并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玉米育种教学试验基地。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与西班牙RAESA公司合作,建立2000亩的农业灌溉示范田,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1000亩大豆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投资500万元建设集办公、科研、展示、培训于一体的联合体综合服务大楼。目前,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框架内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约1.2万元。
2012年9月,宿州市选择16个产业联合体开展试点,目前全市产业联合体已发展到136个,覆盖带动农户27.37万户,其中粮食产业联合体36个,经营面积51.28万亩,加入联合体的农业企业39个,合作社122个,家庭农场306个。
截至2015年6月,宿州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7.28万亩,比2012年底的106.47万亩增加188.6%。今年,宿州市产业联合体的创新做法被安徽省委作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写入文件中在全省推广。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