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泰州家庭农场"1+6+7":适度规模释放深度活力

2015-11-22

  适度规模释放深度活力

  ——江苏省泰州市家庭农场的“1+6+7”算式

  陈亚斌本报记者余向东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苏省,“苏中粮仓”泰州市紧紧拎住“粮袋子”,粮食播种面积达658万亩,稻麦单产水平领跑全省、连续6年超过“吨粮”,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这个成绩,与扶持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有关联。全市家庭农场3000多家,经营面积近70万亩,其中用于粮食种植的土地面积占93%左右。

  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在基层蹲点的民情日记中写道:搞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家庭农场发展,不仅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力抓手,更是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助力引擎。要让土地成为充满田园风光的农家乐、农民发家致富的“梦工厂”。

  重点扶持一个经营主体

  九成以上流转耕地进入家庭农场

  泰州市率先探索“家庭农场”模式的姜堰区桥头镇,全镇2.56万亩耕地,97%实现流转,流转的对象为140余家家庭农场,经营者大多为当地农民。

  “农场主不等于新地主,控制家庭农场的规模非常重要。”桥头镇农经站站长王国华的解释很朴素:规模过小,农场主年收入达不到外出务工家庭水平,就会影响经营积极性,背离发展初衷;规模过大,一方面管理难度大,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农民得益过小,经营者得益过大,背离种粮大户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主基调。

  桥头镇大杨村曙光家庭农场注册于2013年,前两年一直由黄曙安老两口打理,守着300亩农田,只有农忙时才临时雇6到8个帮工。今年春节期间,在外打工的儿子决定回归,让老黄很是欣慰。儿子一回来,老黄夫妻俩的担子能轻不少,家里花大价钱添置的久保田收割机也能“配”上驾驶员了,地里的活计“后继有人”。

  “儿子今年29岁,已干了10年的镗床操作工,一年能挣10多万元,按说收入也不低,但是回家种地的赚头更足。”黄曙安告诉记者,农场采取“稻麦加西瓜”的种植模式,一年挣个30多万元不成问题。

  在面积、用工和收益之间盘算,桥头镇的家庭农场主们和黄曙安一样,个个心里有本账。老黄所在的大杨村共有近20家家庭农场,每个农场规模都在100亩到300亩之间,常年固定从业人员一般3到4人,常年雇工保持在2人左右,短期用工也数量有限。

  蓝绍敏表示,流转土地发展家庭农场至少有四点好处:一是把那些60岁以上老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不必再为几亩地而辛劳;二是把村干部从调解收割耕种、秸秆禁烧等纷繁矛盾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去做其他工作;三是转包户致富的途径更多,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四是承包户通过规模经营,种田更为科学、更加集约、更有效益。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