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小麦人生——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种专家王辉
本报记者肖力伟胡明宝
他为了不让乡亲们饿肚皮,选择小麦育种,为此坚守半个世纪!
他为了让乡亲们粮食增产,选择根植大地,奔行在希望的田野!
他为了让乡亲们吃上好面,选择不懈求索,退而不休守望麦田!
他就是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王辉1943年出生在陕西杨凌的一个农村家庭,上学也选择了位于杨凌的西北农学院。“从上学到工作,一辈子扎根杨凌,实现自己的育种梦。”
从2亩试验地起步到千万亩推广生产,王辉教授的小麦人生,整整走了近半个世纪。
心无旁骛惟育种
说起王辉与小麦育种的不解情缘,还要追溯到王辉的青年时期。“上中学时,我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曾拿树叶、树皮充饥,深切体会到饥饿的滋味。”王辉说,“我当时就立誓要学习农业科技,让乡亲们不再饿肚子。”
在这一愿望的支撑下,王辉高中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北农学院农学系。成绩优异的王辉如愿被录取,从此开始了他的育种人生。踏实肯干、勤奋好学的王辉在我国一代育种大师赵洪璋院士的指导下,像一粒优良的麦种,生根发芽、分蘖吐穗,很快成长起来。
1977年,王辉便开始主持学校的小麦育种工作。“那个年代没地、没钱、没设备,靠的就是一腔热血。”在最初的育种过程中,“光杆司令”王辉整地、施肥、播种、管理、收获都是一身扛,分身无术的时候就把老婆和孩子拉来“白干”。到了收获季节,他甚至睡在晒卖场上亲自看护。
早出晚归是王辉工作的常态。在小麦杂交、收获和晾晒时节,由于抢时间,王辉中午基本不回家,午饭由家人送到地里,有时出门时就自备干粮。即使是寒暑假,作为高校教师的他也从不休息,暑假他在实验室做实验,寒假则又奔走在关中麦区。王辉的4个女儿,对父亲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你们是我的娃,小麦也是我的娃。”而事实上呢,小麦往往还能得到王辉更多的照顾。
所有常人眼中的艰难困苦,在王辉这里都被视为再正常不过。对自己的艰难和不易,他总是淡淡的一句:“育种工作就是这样嘛。”淡淡的语气,平实的话语,淡定的神态,一如其人,低调、朴实、坚韧。“选出品种、干出名堂”,伴随和支撑着王辉数十年如一日地躬耕在小麦育种事业上。
守得云开见月明
育种之路漫漫,近20年的春华秋实,脚踏实地的王辉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1991年,他育出了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自此一发不止,王辉先后主持育成11个小麦新品种。
这些品种,因具有早熟、抗病、抗倒伏、高产、优质的特点,深受广大农民喜爱而争相种植,显著提升了陕西省和黄淮麦区小麦生产水平。特别是“西农979”实现了优质与高产、冬性与早熟、多抗与广适的良好结合,被农业部推荐为国家优质小麦主推品种,成为继“小偃6号”之后30年来重振陕西小麦育种科研优势的品种。王辉因此荣获201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
(快乐农民网收集的内容,旨在记录与传播,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问题请及时与站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