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河北节水小麦:如何在稳定产量与节约用水之间找到平衡点?

高文 冯雷2016-07-19

  “河北作为小麦主产区,确保粮食安全责任重大;作为严重缺水地区,遏制地下水超采不容忽视。实现可持续发展,缓解河北水资源危机,节水重点在农业,农业的重点在小麦。小麦节水是一篇大文章。两年的实践证明,推广节水小麦,既减采地下水、节本增效,又丰产增收、提高品质;既保口粮安全,又节约资源,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全省力争到2018年全面推开。”河北省农业厅厅长魏百刚开门见山地说。

  亩均节水50立方米,产量460公斤,农民爱种节水麦

  今年麦收,河北省深州市前营村村民曹旭格外高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项目区专家组对他的1.155亩衡观35小麦实收实打,扣除杂质,按13%的籽粒标准含水量折纯折标,亩产达700.26公斤。

  “我家的小麦去年秋天抢墒播种,只在拔节期、抽穗期浇了两次水,总灌水量160毫米。种了这么多年的小麦,一亩地能收1400斤,还真是头一回。”捧着沉甸甸的麦粒,曹旭高兴得合不拢嘴。

  前营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共有耕地2187亩,土壤沙质、缺水、贫瘠,是传统的中低产田区。多年来,村民们始终遵循着传统种植模式,产量和收入一直不高。

  “今年俺们村2187亩地种的全都是衡观35,平均亩产高达1100斤。”聊起节水小麦,前营村党支部书记曹立增打开了话匣子,“衡观35是省农科院旱作所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具有节水高产、早熟、抗逆、适应性强等特点,根系发达,对土壤水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叶片失水慢,保水能力强,水分利用率高,比一般品种高13.1%-40.8%。”

  “收入多了,投入反而少了,节水小麦就是好!”村民曹建斌是种了多年地的老农民,“以前一亩地下40斤种子,上一袋化肥,单季要浇三四次水,现在俺们一亩地只播30斤种子,上60斤尿素,单季根据天气只浇一到两次水,一季算下来每亩地光节约下来的水钱就有110多块,再加上增产的量,这一季小麦一亩地就能增收450多元。”

  辛集马兰农场的农民种的节水麦石麦22,今年在一水不浇的情况下,亩产500公斤。吴桥县农民胡福强种植的衡4444节水麦浇二水,亩产714.02公斤……

  河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李联习告诉记者:“在河北省种节水麦的地方,农民一改以往小麦浇三至四水甚至更多的习惯,整个小麦生长期只浇一至二水,亩均节水50立方米以上。据统计,2015年项目区300万亩节水麦平均亩产893.6斤,超过全省小麦平均水平,还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今年,通过专家抽样测产,估算1000万亩节水麦平均亩产460公斤以上。”

  1000万亩节水麦,少采的地下水相当于4个白洋淀

  河北省用全国0.7%的水资源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养活了全国5%的人口。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有不能回避的隐忧——近年来,全省每年超采地下水60亿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据统计,农业用水占河北省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小麦占农业用水量的50%。《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方案(2014年度)》印发,要求到2015年,压减农业地下水超采量7.6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河北年均受水量的1/4。

  针对小麦生产用水多、又严重缺水的省情,20年前,河北省科研单位就将常规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积极培育耐旱、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经过不懈努力,衡观35、石麦15、衡4444、沧麦6002等一批节水稳产小麦品种相继问世,给小麦节水带来希望。这些节水小麦品种,不仅能够确保均衡增产,而且为解决河北地下水超采提供了技术支撑。“我们的节水高产育种方法和培育的节水高产品种,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培育出的这些节水高产小麦品种,不仅能够确保均衡增产,而且为解决河北地下水超采提供了技术支撑。”河北省首席小麦专家郭进考说。

  “农民种小麦普遍浇三至四水,而节水麦仅需浇一至二水,综合不同类型的节水麦在不同土质的生产情况,节水麦平均1水亩产超千斤,亩节水50-100立方米不等。”郭进考认为,即使按最少的亩节水50立方米计算,如果全省3500万亩小麦都种上节水麦,一年最少可节水17.5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河北年均受水量的一半还多。

  “为让群众尽快接受节水麦,河北省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节水麦种植补助。为充分挖掘节水麦的节水和高产稳产潜力,河北省制定了以节水品种为核心的集成技术体系,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和种子企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充分利用科技直通车、田间学校、农业远程培训等手段,向农民群众推广节水栽培技术。同时,在项目区安排200个小麦节水品种高产稳产示范方,集成节水小麦品种综合种植技术,在高邑原种场和沧州市运河区集中展示,带动市级建立了200个节水麦示范乡镇、县级建起1000个节水麦示范村。在小麦生长关键时期,组织开展152次观摩活动,两万多农民代表到田间看禾选种,激发了农民种植节水麦的积极性,确保了节水技术落实。”河北省种子站站长张志刚介绍。

  记者从河北省种子站获悉,今年河北省1000万亩节水麦少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白洋淀的平均蓄水量。

  尝到甜头,秋后再增700万亩

  如何既能确保粮食安全,又能遏制地下水超采?依靠节水品种和配套技术,这是河北省在两难中作出的选择。

  除了小麦品种好,在试验田里,施肥、浇水、除草、打药……每一个环节都由项目组的技术员统一指导,专家们直接把办公地点放在田间地头,办起“田间课堂”,利用农民的闲暇时间和田间管理的关键期,召集人们到示范基地实地参观、手把手授课,按照“看得懂、学得会、易掌握”的标准,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生物节水、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多措并举、齐头并进,“肥大水勤,不用问人”的传统种地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有了科技做支撑、技术做后盾,前营村小麦产量屡创新高。“去年俺们村的高产节水小麦亩产达到663.8公斤,今年更是创下了700.26公斤的新纪录。”曹立增自豪地说。

  “节水品种要和相关的配套技术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研究员陈秀敏说,衡观35节水麦之所以能创下一水663.8公斤的高产纪录,精细整地播后镇压、拔节中后期浇一次关键水、开花时喷一次叶面肥,这3项关键的农艺技术必须到位,同时,也要改变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如今,陈秀敏团队的节水麦及配套农艺技术,已在他们研究所的几千亩示范基地推广应用。作为研究所的示范基地,深州市前营村村民已经习惯了小麦全生育期只浇一水,并做到农艺技术适时应用。

  “科研人员只能把与节水麦匹配的农艺技术传授给示范基地的农民,其他地方就力不从心了。”陈秀敏介绍,虽然一些地方的农民也种了节水麦,但由于他们还按照老传统种植,与节水麦配套的相关农艺技术不到位,致使节水麦达不到预期的节水效果,只能事倍功半。

  郭进考认为,尽管推广节水品种是农业节水途径中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方式,但要真正发挥好节水品种的效益,还需工程、农艺节水共同发力。

  生物、工程、农艺等多种农业节水方法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目前基本属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多种节水技术的组装配套集成,是小麦节水效果受限的瓶颈。为此,河北省准备出台相关政策,加快节水高产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步伐。目前,河北省农业厅正在起草加快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及集成技术的意见。“我们将因地制宜科学选择一批优质、高产、高效、节水小麦品种,加快与之配套的工程、农艺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以更少的水资源实现稳产、节水、增效。”李联习介绍。

  “河北省制定了《关于加快小麦节水品种推广的意见》,把推广小麦节水品种作为治理地下水超采的重大措施。2014年秋,率先在衡水、沧州、邢台和邯郸4个设区市的43个县(市、区)进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推广小麦节水品种300万亩。2015年,试点扩大至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沧州等5个设区市的54个县(市、区),节水麦面积达到1000万亩。”魏百刚告诉记者。

  李联习说,今年秋后,全省将再增加700万亩节水麦,届时,河北省节水麦面积将累计达到17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2。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