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山西生态补偿脱贫工程:家园披绿 老乡脱贫

吴晋斌 马玉2016-07-29

  浊漳河静静地从太行山区的山西省榆社县穿流而过,留在两岸的不是广袤的沃野,而是大片的盐碱地。一方水土难以养育一方人,守望着河流的农民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下。

  改变从2014年开始。榆社县对万亩盐碱地进行改造,利用滩涂和盐碱地大力种植竹柳,林下套种土豆、大葱、油葵等经济作物。竹柳不仅将盐碱地变成生态林,还能做木材、板材、造纸,加工成生物质燃料颗粒用于发电,为当地4.8万多贫困人口开辟出了一项脱贫的精准产业。

  榆社县组织群众参加治山治水,延伸生态产业链条,把建设青山绿水的过程变为农民脱贫的过程,成为山西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脱贫的一个缩影。

  “山西生态建设,是一场持久战;脱贫增收任务艰巨,是一场攻坚战。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交织,如何在一个战场上打赢两场战役,是我们必须统筹考虑的事情。”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说。

  生态建设拔穷根

  山西是全国脱贫攻坚工作重点省份。一是贫困面大,全省119个县区,贫困县占到将近一半;2.8万个行政村,贫困村就有7993个,占到28.3%;二是贫困程度深,现在剩余农村贫困人口80%以上集中分布在西部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东部太行山干石山区和北部高寒冷凉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方;三是农民收入低而不稳,去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78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4.3%、全国平均水平的53.2%,到2020年5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3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成片的荒山变成沙地,靠种地吃饱肚子都是问题,更别说养牛种菜了。”右玉县威东村村民马宝回忆说,当时,荒漠化阴影笼罩下的一亩地,只能打50多公斤粮食。一件衣服在孩子中从大穿到小,大半辈子的夜晚是油灯陪伴度过的。

  尽管建国60多年来,山西省成为全国造林面积大、森林覆盖率增长快的省份之一,但是,该省仍然缺林少绿,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全国人均的一半。

  林少、水缺、生态环境脆弱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突出问题之一。由此,山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作出研判,今后5年,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增加生态建设投入,组织贫困群众参加治山治水、植树造林,让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群众增收脱贫的过程,成为山西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路径之一。

  2016年2月,山西将生态补偿脱贫工程列为八大扶贫工程之一,开始酝酿实施。

  靠林得财探新路

  马兰柱是吕梁山区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农民,山西232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之一,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该县林得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农闲时的造林产业工人。

  “今年从清明节到现在,通过造林已经挣了4000多元,相当于多种了10亩玉米的收入。”他说。

  如何让农民眼里看着树在长,手里还能拿到钱?国家级贫困县岚县的做法是,鼓励和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组成造林专业合作社直接参与造林工程,并对新造林地进行抚育管护,然后政府以购买社会化服务的办法给予资金支付。

  今年上半年,岚县规划实施购买式造林3.3万亩,育苗合作社和务工农民增加收入240万元。

  政府购买服务、农民靠林得财的做法,成为山西实施生态扶贫工程的路径之一。

  为此,山西省出台政策,改革过去造林项目当地群众没有资质、没有主体组织,很难从中获得劳务收入的做法。鼓励各地成立贫困户参加的“造林专业合作社”,采取议标的方式,优先让他们承包造林工程,使贫困人口通过造林劳动获得收入。

  同时,根据山西森林面积测算,山西省将增设7000名护林员岗位,全部由当地贫困人员兼任,由林业局支付护林劳务费,每个岗位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

  山西还出台政策,在第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到期后,省里将按照每亩每年90元的标准再补助5年,确保贫困户这一块收入不减。同时,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中,在国家5年每亩补助1200元的基础上,省里将再拿300元,使退耕户的补助达到1500元。

  据测算,依托生态补偿脱贫工程一项,山西将实现42万人的脱贫,占到232万贫困人口的18%。

  “美丽经济”贡献大

  国定贫困县阳高县,境内地形多样,山区、丘陵占到国土面积的2/3左右,高寒冷凉的地理条件决定了生态的脆弱性。

  该县东小村镇大嘴窑村一个叫李福祥的能人带领村民改变了种粮望天收的活法。2006年,李福祥引进大接杏,到2012年该村910亩耕地全部退粮种杏,成为集鲜杏种植、杏树育苗、杏果加工于一体的杏果专业村,在全县率先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千元到万元的突破,走上稳定脱贫奔小康的道路。

  同时,辐射带动周边东小村、古城两镇15个村庄发展杏果经济林5万亩,打造了阳高县最大的杏果经济林基地。

  阳高还通过举办杏果采摘节、长城-杏花(摄影)节等活动,吸引周边游客泡温泉、品杏果、看二人台,将“美丽”变成了农民收入。

  发展干鲜水果林,沙棘、柠条、双季槐、大叶槐等特色经济林,同时积极推广油用牡丹、中药材等耐干旱、耐贫瘠、根系发达、防风固沙的新品种经济林,成为山西在经济林提质增效、延伸生态产业链条中实施生态脱贫的另一形式。

  “这两年,6万多株竹柳苗卖了个好价钱,收入超过10万元,全家人均收入2.5万元以上,一年多就脱了贫。”榆社县云竹镇斗角沟村农民李保堂喜不自禁。

  目前,榆社县共修整荒芜滩涂、开发盐碱地1.5万亩,种植竹柳3.2万亩1000余万株;发展林下种植土豆、大葱、油葵、油牡丹、胡萝卜1万余亩,第一批5万只白鹅已经出栏,养殖笨鸡1万只。共辐射带动贫困村20多个,提供贫困人口就业岗位600多个,贫困人口总收入达330.5万元。

  九寨谷森林康养是晋中市榆次区一个大健康理念项目。深入挖掘森林资源在疗养休憩、度假保健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森林康养”和旅游等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让生态资源变“现钱”,同时让中药材产业变身农民脱贫产业等做法,都成为山西生态脱贫中延伸产业链,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美丽”引领经济发展,带动山里农民致富的又一条路径。

  由此,山西在生态补偿脱贫工程中,构建了一个“政府主导、市场调控、社会帮扶”的“三位一体”脱贫攻坚大格局,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等全面发展的路子。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