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赵春江2016-09-06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的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幅提升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向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二)促进农业经营网络化。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渠道,能够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无缝结合,推动农产品营销方式变革,提升农业应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的能力。

  (三)实现农业管理科学化。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及时、准确地汇集、处理、分析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运行动态,实现科学制定宏观决策和管理措施,显著提高“三农”工作科学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四)加速农业服务社会化。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政策、市场信息等各方面信息的个性化有效传递,为进一步激活农村金融、保险服务链,能够使各类生产生活信息渗透到农村一线,满足农民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信息需求。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比较效益低和信息化投入成本较高的矛盾。目前,农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财政资金补贴,没有把农业信息化增加的硬件和软件作为生产成本,科学系统地进行投入产出比分析。如何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是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急需研究的问题。

  (二)应用的迫切需求和关键技术装备不足的矛盾。农业专用传感、控制设备量产能力不足等问题较突出;农业大数据获取技术、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亟待开展,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信息化快速发展与标准和检测缺乏的矛盾。由于缺乏专业的检测,农业信息化装备良莠不齐,稳定性和精确度难以达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大大降低了各类主体采用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的积极性,导致社会认可度不高。

  (四)全方位信息需求与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尽管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但存在着重复建设、设备利用率低、服务质量不高和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农业信息服务缺乏整合和优化,难以满足农民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点任务

  (一)推进智慧农业生产。构建集感知、传输、控制为一体的智能农业产业应用体系,指导农业精准生产,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二)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构建现代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地区、主要品种和主要时间段的业务流、数据流、信息流“三流一体”数据形成机制,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

  (三)创新“三农”管理方式。加强农业政务信息化建设,使政府角色由“救火”式事后被动跟进管理转变为“防火”式提前主动引导服务,切实提高农业部门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建设农户基础信息等农业信息服务基础数据库,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逐步构建基于生产经营主体行为准确分析基础上的满足特定需求的垂直化产品和服务。

  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统筹“互联网+”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立法需求,开展前瞻性的法律储备研究。鼓励制定地方性法规,推动区域性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二)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制定优惠“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政策,设立“互联网+”现代农业专项,支持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健康发展。

  (三)加强信息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重点针对农业信息化“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等突出问题,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四)开展标准制定和检测工作。成立农业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制定数据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完善“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标准化体系。

  (五)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区域农业状况、教育基础和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农业信息化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办学体制。

  (六)营造创新发展环境。通过宣传鼓动、典型示范等有效途径,增强全社会农业信息化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