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菜基地。
综合报道:峰坝交错、沟壑纵横,11.5万公顷森林是石柱县的“生态礼物”。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石柱县打特色牌、走生态路,建成全球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
然而,由于精深加工缺乏,石柱莼菜多年来一直处于“鲜食”发展的“原生态”。近来,在一家莼菜加工企业的科技领引下,研发出莼菜饮料、莼菜面膜等产品,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成功实现莼菜产业转型升级。
“水中人参”竟遭“贴牌”
去石柱避暑的游客会发现,当地1万多亩水田,种的并不是水稻,而是一种嫩绿的、像浮萍一样的植物,从水中捞出一根,上面还有晶莹剔透的粘液。它就是被誉为“水中人参、植物胎盘”的莼菜。
“莼菜营养丰富,富含胶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抗癌抗辐射作用,在古代只有皇帝和达官贵人才有机会享用。野生莼菜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石柱潘婆婆莼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慧中介绍。
莼菜价值虽高,但它对环境要求极其严苛,只能在空气和水源均未受到污染的环境下才能生长。目前,全球只有石柱、杭州、日本等少数地方有栽培。
石柱1991年开始发展莼菜种植,经20多年发展,种植规模不断拓展,现已在黄水、枫木、冷水、沙子、六塘、冼新等6个乡镇,发展莼菜种植1.3万亩,为全国人工栽培莼菜最大基地,莼菜产量占全国总产量六成多。
“不过,长久以来,由于深加工欠缺,莼菜企业从农民手中收购到莼菜后,只进行简单处理,就以‘鲜菜’形式出口至日本、韩国等地,产品附加值很低,有的甚至还被运到杭州贴上‘西湖莼菜’的品牌,再对外销售。因此,莼农、销售企业所得实惠并不多。”潘慧中称。
2008年,原本做投行的他初次了解到莼菜后,对其产生浓厚兴趣。2012年,他辞去投行工作,利用一年时间走遍了全国产区及韩日调研考察。2013年,他正式成立潘婆婆莼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期投资1500万元,到石柱发展起莼菜产业。
科技研发获63项专利
“莼菜是小众产品,全国总产量并不高。我之所以进入,是看中它在国内精深加工领域尚属空白。”潘慧中表示。
项目落地之初,他重点做好两件事情:一、与莼农合作,建立起生产基地,保证原料供给。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他与300多户农民建立起合作关系,发展莼菜种植面积2600亩,年产莼菜1000吨。二、建立“校企合作”“院企合作”关系,与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7家科研院所签订联合科研协议,建起联合实验室,从育种育苗、产品研发、机器设备研发三个方面展开科研攻关。
在强大科研团队的支撑下,公司截至目前一共拥有63项国家专利,这些专利涉及莼菜育种育苗、田间管理、莼菜面膜、莼菜饮料、莼菜加工机械等,其中14个为产品专利。
比如,以往石柱莼菜多采用传统醋酸保鲜法,该公司为了保证莼菜的“原生态”和新鲜口感,研发出一套纯物理加工方法,利用纯净水处理设备,将莼菜杀青、漂洗、加冰再装瓶,可以让鲜莼菜保鲜一周左右。
又如,科研团队从莼菜中提取出胶质蛋白,生产出一款高端补水面膜,现产品在北上广深以及沿海地区广泛上市,价格为288元/盒,市场反馈极好,还具有调整过敏体质的效果。
“今年内,公司还将陆续上市10款新产品,涉及食品、美容护肤、保健养生三个大类。”潘慧中说。
身价涨十倍助农增收
通过科技创新,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潘婆婆莼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效益丰厚,去年公司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跻身全国最大莼菜精深加工企业,同时更助推了石柱莼菜产业走上转型发展之路。
石柱农委相关人士表示,在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石柱莼菜突破了深加工难的瓶颈,还提升了莼菜种植的技术含量,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原来鲜销1吨莼菜只能卖5万多元,现制成面膜后,1吨莼菜的产值可达50多万元,“身价”陡增10倍。
莼菜附加值被挖掘出来后,对农民增效同样明显。近年来,石柱莼菜“田坎价”一路飙升,从2013年的2.2—2.5元/斤一路上涨到今年均价5.6元/斤,亩产成功突破1万元。(文/图 记者 韩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