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当地农户在田地里劳作。记者 李逸达摄
苏丹当地农户与新纪元公司种植加工基地员工热情交谈。记者 李逸达摄
9月23日,中国—苏丹农业合作开发区在苏丹拉哈德灌区正式揭牌。该开发区的成立标志着中苏农业合作迈上新台阶,将为中国农业项目在非洲的拓展积累宝贵经验。
深化务实合作,推动苏丹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中国与非洲农业合作的重要项目,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核心区位于苏丹第二大国有灌区——拉哈德灌区内,该开发区前期占地约220万亩,这里毗邻青尼罗河,水量、阳光充足,土地肥沃,灌溉、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9月23日中午,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与苏丹农业和林业部部长易卜拉欣·达赫里在苏丹加得里夫州共同为中国—苏丹农业合作开发区揭牌。
记者在灌区现场看到,大片大片的绿色农田一眼望不到边,棉花、油葵、高粱等作物长势喜人。正在地里劳作的农户阿卜杜拉·伊萨告诉记者,“就在5年前,这里还不是这番景象,许多良田荒废多年,而为数不多的棉花地病虫害严重,产量很低,赶上干旱,我们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但中国朋友的到来,完全改变了苏丹农业面貌。”
2011年,中国援助苏丹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拉哈德灌区建成。经过中方农业专家的不懈努力,在从中国引进的品种中筛选出多个棉花、玉米等优良品种,在苏丹通过审定并获大面积推广。示范中心主任尹庆良表示,中心研发的棉花品种“中国一号”“中国二号”已经深受苏丹农户喜爱,凭借高产出、低病虫害等特点,已累计在当地推广1200万亩,占苏丹棉花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
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期间,山东高速国际公司控股的苏丹新纪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苏丹农业和林业部、苏丹拉哈德灌区共同签署建立中国—苏丹农业合作开发区协议。
中国农业企业投资苏丹市场,与我援苏示范中心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当地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纪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拓展两国农业合作的排头兵。在中国援苏丹示范中心科研推动基础上,新纪元公司通过租用土地繁育良种、与当地农户合作种植等方式,逐步扩大规模,目前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已在拉哈德灌区形成集棉花良种繁育、种植、加工、贸易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当地合作农户收益逐年增加,与我企业合作热情高涨,企业效益逐年增加。
据介绍,开发区将围绕苏丹具有优势的棉花和苜蓿—畜牧全产业链集中打造和建设,兼顾油料作物种植及加工、畜牧业育肥、屠宰及冷链存储加工等产业发展,打造两国乃至中非农产品自由贸易平台,切实推进中非农业务实合作发展。
深入田间,中国技术人员与苏丹农户结下深厚情谊
在随中国农业部代表团探访当地农户家时,记者发现随行一位身材高大、梳着平头的中国小伙子特别受欢迎,男女老少都拉着他问好,频频向访客介绍说,这是我们的“糖先生”(Mr. Sugar)。记者好奇地一打听才明白,原来这位名叫田中华的小伙子是新纪元种植加工基地经理,已在苏丹工作两年多了,平时负责与当地农户进行日常合作,不仅向他们提供优质种子,还积极帮助解决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当地农户结下了深厚情谊。苏丹百姓听说“田”在中文里与“甜”同音,便亲切地称田中华为“糖先生”。
当地农民巴夏是与中国公司合作的农户之一。他兴奋地对记者表示,“自从与中国人合作后,农户们不仅每月都有工资,而且棉花等作物也由中国公司收购,我们的日子现在越过越好,都把原来的茅草屋换成了砖瓦房,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希望与中国公司一起工作。”巴夏拉着田中华告诉记者,“我们苏丹人很喜欢糖,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它,‘糖先生’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生活,我们像喜欢糖一样喜欢他!”
田中华告诉记者,苏丹的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但受前期石油经济繁荣等因素影响,农业一直停留在低水平,可以说是“靠天吃饭”,在中苏农业合作的带动下,苏丹农业开始加速发展,当地有老农开玩笑说,是中国人教会了我们怎么用现代农业技术“重新种地”。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无论是苏丹政府官员,还是当地农户,都流露出加强对华农业合作的强烈意愿。易卜拉欣·达赫里对记者表示,苏丹在与中国的石油合作中受益匪浅,我们希望继续在农业领域复制这一成功经验。
近年来,中国和苏丹农业合作稳步推进,双方在人员互访、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农业投资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全面推进。去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召开,中方宣布了包括“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在内的“十大合作计划”。就在此次峰会期间,中苏双方签署框架协议,决定在已有合作基础上建设“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继续提升合作水平。
该开发区成立后,苏丹政府和中国企业将共同合作,按照“一园多区”的总体空间布局,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当地加工能力和水平,不断释放苏丹农业潜力。韩长赋表示,中国政府将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来苏进行投资,苏丹政府也承诺将为中方投资提供更多便利,共同推动中苏农业合作,中苏农业合作前景广阔。(记者 李逸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