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中国农业科学院玉米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模式现场会在山东省武城县召开。会上,武城志远粮食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牛文忠告诉记者:“今年玉米价格更差了,也就7毛来钱。好在合作社这几年在用中国农科院的绿色增产技术,化肥、农药和人工都减下来了,产量则稳定在1400斤以上。这样,农民不算地钱,一亩玉米还能挣个三四百元。”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黄长玲介绍,应用该套集成技术,可使玉米生产收到“三减一增”效果:亩减少化肥使用量10%、农药使用量10%、人工1个左右,同时保证亩产在700到800公斤,据了解,武城应用该套技术的农户,可节约成本120元/亩;在土壤肥力较好的地块,每亩还可实现增产增效100元,即可增收220元。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坦言:玉米种植面积5.5亿亩,是我国第一大农作物。面对玉米价格低谷,如何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中国农科院试验推广该套技术,技术密度高,全程机械化,可使我国的玉米生产水平,逐渐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1 科技研发
降低种植成本是关键
武城县农业局局长张学丰说得实在:“玉米价格下滑,再让农民靠增加投入夺高产,已经不切实际了。相反,如果能够在实现高产稳产目标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就更有推广意义。”
“我们推广这套技术,就是坚持两个导向,一个是问题导向,一个是需求导向。”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局长袁龙江说。
问题导向就是要抓住玉米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是产量偏低,我国平均400公斤左右,而美国大概在700公斤;二是机械化程度偏低,发达国家基本百分之百,而我国只有56%;三是规模化程度低,目前还是以农户分散生产为主;四是肥药过度使用,我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到3.6倍。
需求导向就是找准产业发展的目标。“产业的需求是要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农民的需求是增加种植收入。”袁龙江说,“因此,我们制定的目标就是绿色增产增效。而如何实现‘又绿色、又增产、又增效’?我们的手段就是技术集成。这也符合农业部提出的‘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技术如何集成?中国农科院的做法是在两个方向上努力。一是突破课题组障碍,围绕共同的目标,将搞品种的、搞栽培的、搞机械的、搞土肥的等人才和资源整合到一起。二是突破单位障碍,各级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农业部门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等通力协作,合力攻关。
2 技术集成
实现“八配套、六融合、四结合”
黄长玲介绍,玉米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模式,是中国农科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13年启动以来,项目组以中国农科院及国内其他单位优良品种、栽培、植保、土肥、农机、信息等创新技术为主体,结合地方现有技术,进行了联合集成攻关。
今年,围绕实现“绿色增产增效”的目标,项目组在黄淮海玉米产区集成推广的技术模式,可概括为“农机农艺八配套、科学播种六融合、绿色防控四结合”。“八配套”即优质包衣种子+科学播种+绿色防控+化控抗逆+适时晚收+收储减损+全程机械化+全程信息化管理;“六融合”即抢时+测土配方肥+增施有机肥+深松免耕+多层施肥+等行密植播种;“四结合”即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今年,这八项配套技术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播种‘六融合’实现‘种肥同播’,二是防控‘四结合’实现‘绿色防控’。”黄长玲说,“我们的技术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主要是‘高产’,今年源于玉米价格的下滑和化肥、农药‘零增长’的要求,将重点转向‘节本’和‘绿色’。”
陈萌山坦言:“在一个作物,在一块地上18项技术同时落地,这个以前没有。技术集成不够,系统配套的推广不够,产业的竞争力就不够。我们科研院所,就应该为农民提供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
3 示范推广
“院地合作”实现“组团”推广
武城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磊坦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农科院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单位,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省地级农科院具体指导项目实施,与地方政府联合组织合作社、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培训和示范。这样,发挥各自优势,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提供保障。
“院地合作”实现了“组团推广新技术”,而“科社合作”则“放大了带动效应”。牛文忠理事长说:“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亩,建立了核心示范区,同时为社员提供托管服务,目前全托管面积是8000亩,半托管是15000亩。这几年,农科院与合作社实行‘科社合作’,咱很快就实现了技术全覆盖,还带动了周边几万亩土地也应用这套技术。”
德州市农科院院长贺洪军介绍,为推进“院地合作”,德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院地合作办公室,国家、山东和德州三级农科院,在农业部主导的国家农业创新联盟的基础上联合开展工作,共同参与技术融合,更符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推广和应用效果更好。
“以前,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出来后,却走不出象牙塔。有个统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50%。这次中国农科院的‘院地合作’与‘科社合作’推广方式,在技术推广上实现了组织一体化,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迅速推广和就地转化,让人感到振奋。”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褚瑞云说。
4 发展方向
让籽粒机收玉米大面积推广
陈萌山欣喜地告诉记者,通过推广该项技术模式,武城项目示范区的30万亩玉米示范田,亩产可达到667公斤,接近美国690公斤的世界先进水平。
在参观现场地头,黄长玲指着一片示范方告诉记者:“这片土地种植的是适宜机收籽粒的玉米新品种,大约十天后就会进行机械直接收获籽粒的试验。这也是我们这套技术今后新的突破方向。如果机械收获籽粒能够大面积推广,玉米生产成本还将大幅下降,我国玉米生产的国际竞争力就上来了。”
今年,中国农科院还在武城试验示范了三项绿色防控技术,包括植物免疫蛋白诱导剂防控技术、智能热雾化喷药技术和应用玉米生长调节剂,都能不同程度的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有的还能增加产量。
“我们就是要瞄准世界玉米生产先进水平,全力提高玉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均把农作物绿色高效生产作为提高国家农产品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对我国来说,就是要通过技术集成、协同攻关的方式,与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等现代农业元素深度融合,摸索出适合地方实际的绿色增产增效模式,实现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陈萌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