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小桥流水,是田园牧歌,是袅袅乡音,是浓浓乡愁,是心底里最柔软温暖的字眼。
10多年来,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浙江从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为这份温柔勾勒出动人的未来。
如今,遍走浙江的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家风家训、文明乡风持续传承,让散落在之江两岸的3万余个村庄发出同样的呼唤: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山与水,留的是乡愁
北纬30.6度,东经119.8度,湖州安吉。发轫于此的美丽乡村建设,被称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典范。
过去十多年,在关停矿山、修复生态之后,曾经尘沙漫天、溪水污浊的安吉面貌一新,依靠绿水青山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们说,曾经的故乡,又回来了。
让人们看见蓝天、碧水、青山,浙江一直在努力。
2012年起,全省开展美丽乡村县乡村户四级联创,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努力打造“四美三宜二园”的美丽乡村。目前,全省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五大项目”,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已有228个乡镇开展了整乡整镇环境整治,2160个村完成中央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培育美丽乡村精品村1602个,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562个,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308条。
在距离景宁县城30多公里的畲族村寨李宝村,看不到以前常见的电线网,原本杂乱无章的电线全部下埋入地。由一味讲究绿化到关注生活细节,这是一种服务意识的细节延伸,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进步——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只种盆景,而要满园春;不是做样子,而要做实事。
打造美丽乡村,浙江的每一个村庄都使出十八般武艺,它们也许路径各异,指向却出奇一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除特殊情况外,不准砍一棵树、不准填一座湖、不准卖一块石、不准挖一粒砂、不准出让一座石塘的“五个不准”,这是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底线”。近3年来,全县共否决各类不符合要求的投资项目500余个,关停污染企业1000余家。
值得吗?看着纷至沓来的游客,环溪村村委会主任周忠莲笑着反问记者:“环境更美了,收入提高了,关键是,觉得自己是这个村里的人很自豪,你说值得吗?”
曾有人说,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审美理念的升级,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毫无疑问,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村居民,开始享受这份诗意的浪漫。
退与进,为的是发展
在浙江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是从退与进的抉择中开始的。
退的,是低效益企业、高污染行业,也是因循守旧的顽固思想。
2013年6月,浦江县打响浙江全面治水第一枪:对企业偷排直排采取高压态势,取缔无牌无照经营,拆除违法加工点;同时,新建水晶产业集聚区,浦阳江沿岸村庄开始尝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新产业。2016年8月,一条消息让浙江人振奋——浦江县全面消除Ⅲ类水以下支流,51条支流均达到“可游泳”标准。令人惊讶的是,2015年,浦江全县水晶加工主体虽减少了90%,但水晶产业产值反而增长了24%。
进的,是生态,是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诸暨市王家井镇新南村,1100多亩单季稻低垂着头正迎接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周渭兴说,现在种稻,农药、化肥越用越少,田里的产出却越来越高。该村在农田里集成9项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接近三成。
农村的变化,也激发村民们二次创业的热潮。农民利用山河湖海等自然资源和农耕文化,积极构建生态景观、农事景观和田园风光,充分利用森林、海岛资源,大力发展森林休闲养生业、休闲渔业及特色山居、森林人家、渔家乐等,美丽乡村撬动美丽经济,美丽经济成为浙江乡村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在建德,曾经的“工业大镇”乾潭镇成了发展“服务业+文创”的示范点。一度废弃的茶园被返乡的游子租了下来改成创意茶庄,镇上工业发展留下的老厂房成了展示历史农具的农博馆,还有历年种植的苗圃也改建成了度假乐园,二产转型三产,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436家,是德清县莫干山镇在过去几年里发展的民宿数量。这个被CNN称为“除了长城之外,15个你必须要去的中国特色地方之一”,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06.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8亿元。
32岁的莫干山镇仙潭村人沈晓承去年和妻子一起回到家乡。他将自家小院打造成可同时容纳6户家庭居住和就餐的精品民宿。
越来越多的浙江村民,正作出和沈晓承一样的决定——回家乡去!创业去!
随着浙江利用美丽乡村建设营造的优美环境,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正加快发展。目前,全省共培育乡村旅游村(点)3246个,农家乐经营农户达1.45万户,从业人员13.8万人,2015年直接营业收入185.4亿元。201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125元,连续31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一退一进之间,环境更美了,农业得到发展了,创业致富的热情也随之喷涌而出,浙江农村未来发展的路径愈加明晰。
人与村,谋的是和谐
环境,心境,意境,一切的变化,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温州永昌堡城墙遗迹,隐匿于一群旧式砖瓦房之间的非物质文化项目、省老字号郑家园酒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近年来,浙江始终把尊重农民意愿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自己手上,在深度发掘农耕传统、民族风情和民间技艺等乡土文化的基础上,着力培育特色文化村,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个性特色。
目前,全省1237个历史文化村落进行了详细调查建档,在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130个,保护利用一般村649个,有3批共176个村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十三五”期间,每年启动40个重点村和200个一般村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
“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70多年前,甘地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在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当下,这也开始成为越来越多浙江乡民的心声。他们知道,美丽乡村,不仅是美丽环境、美丽经济,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萧山的“红色讲台”、嵊州的“五分钟宣传法”、余姚的“小载体讲大道理”……近年来,我省依托乡镇自办节目、业余党校、微型党课等农村基层宣传宣讲平台,培育出一大批接地气、聚人气、有实效的基层宣传平台与草根宣传队伍。
在嵊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注重乡风民俗文化传承,培育了一批“一乡一品”海洋文化品牌。在宁海,“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活动深入挖掘传承乡贤精神,以良好的家风带动乡风民风。江山则围绕将农村文化礼堂建成“美丽乡村的新窗口、会客厅,百姓文化的赶集地”目标,大力整治农村非法宗教、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以及“黄赌毒”等不良风气。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5573座、乡镇综合文化站1272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329个,覆盖全省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基本成型。有3000多名文化专家、500多家民间职业剧团、3万多支业余文体队伍、61.4万名业余文体骨干经常活跃在农村“种文化”活动中。
在浙江乡村,“最美”,同样是流行词。官方开展“最美媳妇”“最美邻居”“最美妯娌”“美德少年”“最美家庭”等“最美浙江人”推选、褒奖、宣传、实践活动,全省坚持每月、每季度发布“浙江好人”“最美家庭”等榜单。省本级、设区市以及全省72%的县(市、区)建立了道德模范关爱机制。
海宁市周王庙镇长春村党支部书记吴一明说,去年村里重新制定村规民约时,特意加入了一章“护水公约”:生活垃圾不往河里倒,建筑垃圾不往河边倒,家禽不放河中养,柴火不绕河沿堆。他说:“故乡的山水,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魂。”
留住根,记住魂。如果说,越来越多的村庄和村民正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红利”,那么他们对故土的热爱与反哺,必将为这片土地注入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故乡的人心存敬畏,有故乡的人知道如何热爱并守护属于自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