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经 > 正文

草莓让2000多村民增收560万

2016-12-14

从农产品到文化旅游商品,草莓让2000多村民增收560万

  12月8日,铜梁区太平镇,牧堂纯生态园的冬草莓开采,吸引远近不少市民前往品尝采摘。

  洗去手上的泥土,70岁的汤启云又来到大棚餐厅,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12月8日,铜梁第三届太平冬季草莓采摘节开幕,看着来摘草莓的游客,汤启云总想去和别人吹两句,“这些草莓看起来一样,但其实有很多品名,吃起来不一样。”这片重庆最大的冬草莓种植园,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致富,更是“让他们的观念都变了,真正把自己当这里的主人了”。

  年纪大,外出打工没人要

  汤启云是在2013年回到太平镇垣楼村的,一直靠着在外面打零工的汤启云,因为年纪大了,找工作也不容易,“那时候正好听说有人要来我们村种草莓,我就想着能不能回去打工。”和老伴商量后,二人一拍即合。汤启云告诉记者,回到村里,他就和老伴一起在草莓园种地,一个月有1000多块钱。

  “也可能是好多年没种地了,生疏了,也有可能是年纪大了,总感觉提不起劲。”刚开始,汤启云说自己帮老板在草莓园种地,就抱着打一天工算一天的心情在干。

  草莓园初种草莓失败,让老汤突然惊醒了。“如果草莓园没办好,我的工作就没了,如果自己种地,也最多只能吃饭,没得多余的零钱。”老汤说,自己不愿意过这种日子。

  肯钻研,七旬老人掌握草莓“秘笈”

  原来,第一次种草莓,大家都觉得引进苗子就好了,不懂人工授粉,更不懂专业的技术。2013年,冬草莓种植失败。

  第二年,牧堂纯农业开发公司从浙江请来了专家,不仅引进了新品种,更在培育上花了大功夫。在中国第十届、第十一届草莓文化旅游节上,“太平草莓”荣获“金奖”。

  “产量不仅上去了,品种也多了。”老汤说,这一年,他在草莓园一有空就跟着高薪请来的专家潜建红在草莓大棚里转悠。

  “你看这些草莓,这个红的叫红颜,很甜;这种果形长点的叫香蕉,肉要糯一些;而奶油则真是有一股奶油的香味。”老汤说起草莓来如数家珍。“还有,你知道几分熟的草莓最好吃吗?九分熟,就是你看果子和叶子之间还有点白,这个时候的草莓最好吃。”老汤说,这些都是潜建红给他说的。

  老汤态度的转变,其实只是垣楼村村民的一个缩影。“以前,大家种地,靠天吃饭,种地和做事都显得被动。现在大家看到草莓园越来越好,主动性、积极性都提高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这里的主人。”太平镇宣传委员高凯碧说。

  种草莓,2000多村民增收560万元

  老汤态度的转变,和太平镇农业发展精准定位分不开。“种水稻,一亩地产值也就1500元左右,农民种地,基本上没额外的收入。但现在种冬草莓,一亩地按4000斤算,其中50%由游客现摘,每斤68元的采摘价,一亩地产值就是15万元左右,产值足足增长了百倍。”高凯碧算了这么一笔账。

  正如铜梁区农委一位负责人所说,种水稻,那只是农产品,而草莓则是商品,但如果游客到大棚来采摘,那就是文化旅游商品。而随着草莓节的举办,来摘草莓的游客越来越多,一些村民看准时机开起了农家乐,“真的是感觉大家的状态都不一样了。”

  据太平镇党委书记刘云介绍,草莓园只是太平镇西郊现代农业观光园其中一部分,建成面积6000余亩的园区,基本形成了以冬季草莓、绿色菌菇、四季蔬菜、生态水产为特色的四大产业发展业态,被重庆市命名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太平草莓”树立了品牌,带动园区走上了乡村文化旅游道路。来自太平镇的数据显示,农户通过在冬草莓种植园务工、开办农家乐、销售农特产品等,增加的总收入达到560万元,让2000多村民实现了增收。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