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季度,以春节为转折点。春节前1月份,行情整体疲软,品种降多升少,商家迷茫观望,节后3月份,市场却开启了一轮强势的涨价潮,走出了一波“小阳春”行情。商家关注力度、投资信心等“景气指标”也达到了近5年熊市的最高值。此信号是底部确立后的反弹?还是重复2009年市场低谷时的“V”形反转,又或者仅仅是经过太久疲软后的“昙花一现”!
一、行情监测与归纳
根茎类:
涨价品种:三七、太子参、元胡、麦冬、川贝、平贝、浙贝、山药、党参、当归、黄芪、黄连、桔梗、生地、云木香、祁木香、郁金、远志、紫菀、赤芍、白鲜皮、天花粉、知母、射干、苍术、黄精、薤白、巴戟天。合计28个,总监测数110个常用品种,涨价占比为25.5%。
其中,常用大宗品种14个,占比达到50%。涨幅50%的品种2个,涨幅30%的品种1个,涨幅20%的品种5个,涨幅5-10%的品种20个。
下跌品种:人参、西洋参、元参、川芎、牛膝、板蓝根、猫爪草。合计7个,总监测数110个。跌价占比6%。
其中、常用大宗品种6个,占比达到86%。
平盘或小幅震荡品种占比为68%。
总结:
1、根茎类品种一般销量大、价格周期性较明显,市场关注度较高,在整个中药材市场如果按板块划分,根茎类占比能达到50%。籽仁类占比达30%。花叶、皮类占比15%,动物类等占比5%。因此,根茎类行情波动频率、波动幅度可作为当前市场活跃程度和商家参与热度的判断依据之一。
2、涨价占3成,跌价占1成,平盘占6成,说明市场当前下跌压力已小,已蕴育向上潜能,可第一步判断2016年第一季度市场底部有筑底完成迹象,接下来须经过二、三、四季度去验证、纠错,防止市场“假反弹”现象。
3、常用大宗品种的涨跌对市场活跃度的判断具有指导意义。大宗品种的涨价有利于资金的介入、赚钱示范效应更明显、对人气更有提升作用,从而推动整体市场活跃、提升商家参与热情,反之亦然。因此在涨价品种中,大宗品种占比达到50%,说明市场人气、活跃度有较大提升。
4、跌价品种中大宗品种占比达到80%,说明当前市场仍处于两极分化中,商家仍处于犹豫阶段,市场并未形成统一共识,当前市场整体趋势并不明朗,是高价品种向低价靠拢,还是低价品种被高价品种带动上升,仍须等待验证。
籽仁类:
涨价品种:辽五味、覆盆子、草果、栀子、白豆蔻、白蒺藜、韭菜子、蛇床子、杏仁、郁李仁、火麻仁、吴茱萸、枳实、佛手、薏苡米、枳壳、车前子合计17个。监测统计90个,占比19%。
落价品种:枸杞、菟丝子、鸦胆子、枣仁、柏子仁、连翘、莲子。合计7个,监测统计90个,占比8%。
平盘或小幅震荡品种占比73%。
总结:
1、籽仁类品种一般专营性较强,且周期性、波动性、价格敏感性不如根茎类,因此,其大多时间是起辅助和烘托作用,起二次验证作用,如根茎类上涨,籽仁类也上涨,说明市场整体上已处于上升期。
2、涨价品种多于降价品种,平盘品种占据多数。符合根茎类走势。
草类、花叶类
涨价品种:肉苁蓉、锁阳、艾叶、金钱草、苦地丁、淫羊藿、半枝莲、菊花、野菊花、辛夷花、夏枯球、大青叶、三七花。合计13个,总监测品种100个,涨价占比13%。
跌价品种:藿香、细辛、红花。合计3个,总监测品种100个,跌价占比3%。
平盘品种占比84%。
总结:
1、花草类品种专营性更强、质轻泡、占库存,外围资金很难介入。但在工值、运费上涨支撑下,行情底部也在稳步提高。从历史上来看,花、叶类品种行情多数是平稳上升。没有过高价的辉煌,市场也少有关注。
2、涨价多、跌价少,符合整体市场趋势。
3、花草类品种一般生产周期短、生产投资低、生产易恢复、易调整,生产特性决定了其价格的总体平稳性。
皮类菌藻类
涨价品种:白鲜皮、地骨皮。涨价品种2个,总监测50个品种,占比4%。
跌价品种:茯苓、猪苓。跌价品种2个,总监测50个品种,占比4%。
平盘或小幅震荡品种占比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