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能不能进行调整?自然保护区内搞开发建设顽疾怎么破除?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如何?环境保护部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对生态保护热点问题进行回应。
生态保护红线“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2月7日,中办、国办公布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要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
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程立峰介绍,目前有些省份已经初步划定了当地的生态保护红线。在今年6月底前印发划定技术指南后,各省区市还要据此进行适当调整。最后从国家层面上一定要保持生态红线边界的自然衔接,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表示,生态保护红线一定要体现在刚性上,既要划得实,也要管得住。“如果可以随意调整的话,就不能叫作红线了。”他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要开展日常的监测评估,每年通过地面和卫星相结合的“天地一体化”手段,监测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情况,并进行评估。将监测评估结果作为对地方干部政绩考核最主要的依据,对做得不好的要进行问责。
程立峰说,生态保护红线的调整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调整就是要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要求。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保护投入力度加大、监管能力提升,特别是通过生态修复和恢复面积的增加,必然有一些区域要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予以严格保护,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严肃查处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活动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事件近来广受关注。程立峰说,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违法违规建设问题,是严重违法,是绝不允许的。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要进行坚决取缔。对已经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要列出清单,督促地方政府限期整改。
环保部2016年底公布了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2015年的人类活动变化情况的遥感监测情况。监测发现有33处自然保护区的人类活动程度剧烈,问题最突出的是吉林白山原麝、湖北九宫山、贵州威宁草海和甘肃张掖黑河湿地等4个国家自然保护区。
“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保护和开发的矛盾非常突出。”他表示,下一步,环保部将继续强化遥感监测工作,从今年开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年遥感两次,并对省级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一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违法违规问题突出的保护区,要通过约谈、通报、挂牌督办方式督促治理整顿,同时强化责任追究。并将主动向社会公开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的政务信息。
同时,环保部将建立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的数据库和监管平台,实现综合监管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精细化。配合有关立法机关推动自然保护区相关的立法工作,为保护区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程立峰介绍,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确定在青海、湖北、福建、浙江、湖南、北京、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吉林和黑龙江等12个省市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选择三江源、神农架、武夷山、钱江源、南山、长城、香格里拉普达措、大熊猫和东北虎豹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记者了解到,国家公园将实行更严格保护,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活生产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
目前,三江源、大熊猫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方案分别由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其他试点方案也都经过批准,启动实施。其中,环保部牵头负责对三江源、神农架和钱江源三个试点区进行督促指导。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要完成9个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形成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将对国家公园体制进行顶层设计,有助于解决好跨地区、跨部门的体制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