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宅男”,到年产值700多万元的合作社理事长。
从对蜜蜂一窍不通,到当地知名的养蜂专家。
从学习摸索掌握蜜蜂营养杂交,到自创“一脾繁殖法”蜜蜂繁殖办法和无害诱导治理棉虫技术。
周承伟,四川农业大学2014届毕业生,雅安多赢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采蜜小镇负责人。2016年,他所创立的合作社年产蜂蜜100多吨,创收700多万,为102户合作农户平均增收3万多元。
找准方向 开创甜蜜事业
“打游戏,看电影,早上不吃饭,中午外卖,晚上外卖。”刚步入大学时,周承伟的生活简单而无聊,“知道这种状态很不好,但当时没有什么方向,没办法做出太大改变,似乎就任性下去了。”
2013年6月,周承伟决定要改变这种状态。“当初选择农业就是为了好创业,一定要做些什么!”于是, 周承伟把自己创业的想法告诉了舍友巫雄,“我们养蜂吧!”得到了巫雄的支持后,周承伟找到了学院杨明显老师,经过一番交流,养蜂的事情就这么敲定了!
周承伟在农场挖地、打桩、搭棚,着手饲养第一批蜜蜂。每天照看蜂群,发传单,卖蜂蜜,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开始了。
选择养蜂创业,是周承伟在课上了解到养蜂成本低、回报快、受市场变化影响比较小后萌生的想法。两个月的养蜂经历,让他认识到养蜂投资较小又有前景,更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
2014年1月16日,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下坝村的多赢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
自主创新 研发核心技术
建立了合作社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选址。大的蜂群需要外出追花逐蜜,但基地毕竟需要一部分蜜蜂供蜂农平时交流和学习用,中蜂也最好是定点养殖,因此选址就尤为重要。周围空气和水质要好,还要有不间断的蜜源植物。跑遍整个雨城区及周边县城,周承伟最终选在了雅安的藏茶村——多营镇下坝村。
“蜂巢容易受到棉虫的破坏,一直是蜂农头疼的事情,基本拿它没办法。”而周承伟却有自己独到的办法,他委托医药公司制作适宜棉虫生存的“温床”,放在蜂巢底部。“有了温床,它就不会去祸害蜂巢了,而我就只需定期清扫温床和在上面安家的棉虫就行了。”周承伟满意地介绍着自己的小发明,“这种物理性的解决方式既不会对蜜蜂产生化学影响,从清理棉虫的角度来说成效也很不错。”
冬天是繁蜂期,也是蜜蜂养殖的瓶颈期。通常,蜜蜂成活度很低,基本只有1脾能存活。这对于养殖科班出身的周承伟来说就是小问题,他自创的“一脾繁殖法”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相同条件下,采用“一脾繁殖法”至少能保证存活9-10脾。
选育优良 提高蜂蜜产量
解决了棉虫和冬季繁育的问题,如何提高蜂蜜产量,又成了周承伟新问题。周承伟先是把蜂王关起来防止过度繁殖,然后又想到上学时学的杂交优势。但他养殖的中华蜜蜂(土蜂)和意大利蜂(意蜂)不可以直接进行杂交。于是他想到营养杂交,他用意蜂的不同工蜂酿成的蜂王浆来喂食中华蜜蜂的幼虫,实现营养杂交。果然产蜜量有明显提高。“营养杂交以前只是听说过,我们就自己摸索出来了,据我所知四川内还没人做过。”周承伟自豪地说。
另外,周承伟还去到云南、海南、浙江、甘肃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收购蜂王,用于直接和土蜂杂交,杂交后的优质蜜蜂再让合作社的农户进行扩大生产。
融入蜂农 小周变大师兄
为扩大养殖规模,周承伟决定,自己免费为蜂农教授养蜂配套技术和提供优良蜂王。先保底收购蜂蜜,年底再二次返利;另外还为蜂农争取政府的养蜂补助及办理养蜂相关证书,这一决定极大地提高了蜂农的积极性,养蜂规模迅速扩大。
回想起合作社成立初期,很多蜂农对这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并不信任,有好的养蜂经验也是“藏着掖着”,心里有什么想法也不愿多说。周承伟只得每日出去拜访他们,和他们交流时、遇上农忙时,周承伟都主动帮蜂农干活。久而久之,大家认可了他,也认可了合作社。
如今,随着养蜂事业的不断发展,周承伟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采蜜小镇”。周承伟也从大家口中的“小周”变成了“大师兄”。周承伟说:“这是大家对我工作的肯定。”
蜂蜜配上二维码 食品安全看得见
下个月合作社就要开始采用预购模式,采取直接跟客户对接的方式,全程直播基地的情况以及采蜜和包装过程,记录蜂蜜的所有生产信息。“客户只需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知道蜂蜜整个生产过程。”
周承伟介绍说,去年,“采蜜小镇”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制造”卡塔尔展览会,最近又有一家快递公司主动寻求合作。
“耕耘了不一定会有收获,但倘若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就没有努力的价值。”谈及未来,周承伟的脸上多了几分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