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经 > 正文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标准化品牌化

2017-04-22

  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化农业,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部署,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务院近期出台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我国未来5年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确立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指明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产量连续三年超过12000亿斤;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良种覆盖率超过96%……应该说,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等等。

  更重要的是,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结构性矛盾,亟待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在GDP的比重为9%,但是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0%;反观美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为1.8%,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农产品供给也存在结构性矛盾,比如品种方面,大豆的进口量逐年上升。这些机遇和挑战都迫切要求我国的农业走现代化发展之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之路,必须是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而要实现这些,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这既能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增加产量;还有利于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尤其是备受关注的粮食质量安全。

  在此次国务院印发的《规划》里,36次出现“质量”、28次出现“标准”,成为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之一,既充分体现了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更加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加注重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数量平衡、结构合理、品质优良的有效供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任务和原则,也表现出来质量安全、标准质量对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基础性。

  推行农业标准化,可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目前,许多农村地区都面临着“明天谁来种地”的拷问,破解这个问题,应该要靠产业化。产业化就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粗放、低水平的种植方式,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这就离不开标准化,包括“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所以《规划》专门提出要在棉花、油料、糖料、蚕桑优势产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基本实现全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县规模种养基地生产过程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等措施来推广农业标准化。同时,大力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能更好地提升农业产量。我国正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出要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优先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开展农田灌排设施、机耕道路、农田林网、输配电设施、农机具存放设施和土壤改良等田间工程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到2020年确保建成5300万公顷、力争完成6667万公顷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推行农业标准化,还能提升农产品质量,引导农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底线,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是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这既离不开标准化的支撑,也需要品牌化的发展。标准是质量的准绳、品牌是质量的展示,通过提升标准、完善体系提升质量;通过品牌打造,提升质量附加值,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标准、质量、品牌,共同推动我国农业不断迈向现代化。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