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套二层连栋仿古小楼,有163.8平方米和117平方米两种户型,每户均带一个30-40平方米小院,屋内配有卫生间、水冲式厕所,清洁新型电采暖方式进行供暖……这样的居住条件,在山区搬迁之前,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禅房村的村民想都不敢想。
从2004年全面启动至今,北京已实施了三轮山区农民搬迁工程,市级投入专项资金28.2亿元。十几年来,全市共完成搬迁4.1万户、10.1万人,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美丽安全新村240余个。这其中既有民俗旅游专业村、也有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和“北京最美的乡村”。搬迁工程不仅使山区农民避开地质灾害隐患区,实现了安居,还搬出了新生活、新生态、新产业、新农民,搬出了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
记者从北京市农委了解到,今年是第三轮(2013年-2017年)山区农民搬迁工程的最后一年,全市还将有4715户、1.04万人实施搬迁,涉及6区19个乡镇46个行政村,其中包含14个低收入村,市级专项补助资金47010万元已全部拨付。
搬出新生活:告别下雨紧急避险的日子
每年入汛,密云巨各庄镇水树峪村都得下几场大雨,以往,不管多晚,下雨够50毫米,村民们就得上山,到村委会安置点避险去。
可去年,大雨哗哗地都顺着斜坡往南边的河沟里排,村民家里家外一点儿没积水,吃饭睡觉、出门走道儿,都特踏实。作为水患多发村,水树峪村于2015年9月底完成了整村搬迁,原先住在河沟的100多户村民,告别了下雨天紧急避险的日子。
的确,实施山区农民搬迁的首要目的就是解决生活在危险地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搬迁工程的实施,使得长期以来身处险区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群众脱离了险境,住上了安全、明亮、节能、抗震、保暖的新居,过上了安全放心的生活。
搬出新农村:在美丽村庄里过上城市生活
怀柔区中榆树店村被评上了2013-2014年度“北京最美的乡村”,全村发展民俗旅游。“十一”黄金周期间,日接待游客高峰达1000余人。村里医疗卫生室、太阳能公共浴室、文化广场、益民书屋、老年活动中心和文化健身场所一应俱全。这和2010年搬迁之前,村民住宅绝大多数为30年前建设的老房子,村庄杂乱无章、街道拥挤不堪、生态环境恶劣的旧貌,完全是两个模样。目前,全市已有20个搬迁新村荣膺“北京最美的乡村”。
像中榆树店村这样,完善的公共设施成为了绝大多数搬迁村的标准配置,部分搬迁村还实现了统一供暖和污水处理,建了自己的养老院、卫生站、学校等,基本实现了15-20分钟的公共服务圈。
据了解,搬迁新村按美丽乡村建设要求高标准规划设计,全面提升搬迁新村水、电、路、气、暖、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不断完善各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让山区农民生活在农村就可以享受到城市文明。2016年延庆区聘请专业设计团队,按照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融入文化元素,提升建设品质。
搬出新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怀柔区对角沟门搬迁新村现已发展81个民俗接待户,依托白桦谷沟域的带动效应,每周接待住宿游客1600多人,接待游客3000多人,仅此一项每户年可实现旅游收入5万元以上,对角沟门全村可实现旅游收入500万元以上。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坚持安居与发展并重,着力培育发展后续产业。把搬迁工程建设与乡村旅游、沟域经济建设相结合,让搬迁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目前,搬迁新村中有60个村发展为民俗旅游专业村,23个村被评为市级乡村旅游专业村,组建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38个,2870个农户成为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2004年以来79个低收入村通过搬迁工程建成了新农村,张家台、将军关、白河北等低收入村变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搬出新生态:冬季取暖用上环保清洁能源
延庆区大庄科乡铁炉村2013年纳入北京市山区农民搬迁工程计划,冬季取暖设施积极响应全市压减燃煤文件精神和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建设地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取得显著效果。一是彻底改变农村传统燃煤、烧柴的取暖方式。喜迁新居的村民通过集中供热享受到清洁、便利的生活方式。二是大幅减少山区农民冬季取暖费用,室内温度达到20℃以上时,按峰谷电价测算每平方米一个采暖季取暖费用7元-8元,远低于目前城市居民供暖每平方米19.6元的价格。三是实现大气污染物零排放,建设生态环保“无煤村”。据初步统计仅铁炉村,每个采暖季可压减燃煤400余吨。
和铁炉村一样,全市共有80%的搬迁新村建成了无煤村,搬迁新村通过安装电取暖、空气源热泵等冬季取暖设施,推动了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减少了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改善了山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利用清洁能源既可以清洁首都空气,保护山区生态,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便捷,同时选取适宜的取暖设施还可以节约取暖费用。
与此同时,通过合并自然村片、集中建新村,十几年来北京山区减少自然村543个,节约村庄建设用地6000多亩。伴随着山区村庄布局的调整,政府节省了基础设施投入,促进了生态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