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地处洞庭湖区的低洼地,湖南南县的农民遇上洪灾年就被水淹得颗粒无收,加之近年来因部分地区重金属镉超标,整个“湖南米”蒙受了阴影,当地农民靠种稻打个翻身仗似乎更是难上加难。穷则思变,南县的合作社转变经营思路,引入稻虾共养模式,从不被看好到被扶持,稻米从籍籍无名到打出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路子——
看低洼湿地如何变“效益高地”
图为南县农户忙着收虾
“今年卖虾苗和商品虾总共进账22万元!”日前,记者在湖南省南县三仙湖镇咸嘉垸村,年届七十的颜光明自豪地告诉记者,待到秋后80亩稻谷再丰收,还可获得9万元左右的收入。
颜光明种了半辈子地,穷了半辈子,又转而养鱼,日子仍没有起色。直到开始尝试稻虾共养,才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在南县,如今有32万亩稻虾田,稻虾产业已成为富农增收的特色产业。日前,记者实地探访了该县稻虾共养模式。
从“偷着养”到“被扶持”
养稻虾一亩综合收入可达六千元
地处洞庭湖区腹地的南县,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由洞庭湖的泥沙淤积,再经人工围筑而成的县。一马平川的南县境内,面积最大的是低洼水田。
“全县有低洼水田60多万亩,农民习惯种植一季稻。”南县农业局副局长黄应红告诉记者,低洼田水稻,冬季撂荒闲置不说,容易被水淹,遇上年成不好的洪灾年,到头来就是一场“瞎忙”。
“十几年前,在这里种田经常被淹得没饭吃,大家不得不外出打工。”三仙湖镇咸嘉垸村村民李友良告诉记者。
说起南县稻虾共养,不得不提到精英龙虾养殖合作社理事长曹政奇。他高中毕业后就在外务工,当过流水线上的工人、做过服装生意、搞过建材、养过猪,各行各业试过,就是没挣着钱。
穷则思变。南县的大大小小的沟坎里多年前就有野生小龙虾,随着小龙虾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野生虾已经供不应求。为何不尝试一边种稻一边养虾?2007年,曹政奇流转了180亩低洼地,成了村里稻虾共养的第一人。
“稻田养虾,本小利大。”尝到甜头的曹政奇给记者算账,第一年开沟挖渠、投入虾苗和虾笼,共计成本1200元/亩,第二年开始则无需再额外投入,仅养虾的纯收益就可达到2500元/亩。
一挣到钱,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开沟养虾。农民种稻养虾喜笑颜开,相关部门却提出质疑:开沟养虾占用了农田,影响粮食产量。
“得不到支持,我们只好偷偷养,也不敢成立合作社。”曹政奇告诉记者,随着稻田养虾越来越多,却一直没有一个“主心骨”,种养环节的管理、销售渠道的打通和市场信息的把握都出现漏洞。比如,种养过程中,有的农户缺乏技术,用了不适宜的农药,导致龙虾死亡,经济受损。再如,农户只埋头种稻养虾,不看市场,不找市场,就在家等着小商小贩上门收购,价格人家说了算。
“市场有需求、农民有收益、生态环境有改善,这样的产业只能扶持不能打压!”南县农业局局长徐荣华告诉记者。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南县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稻田养虾态度来了个大转变。2014年,南县成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示范推动、大户联动、农户参与”的思路,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措施,对流转土地集中连片面积达300亩的,从事稻虾种养等特色农业的经营大户,每年按30元/亩的标准给予奖励。
2015年11月,南县精英龙虾合作社成立,合作社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管理,社员开展培训、切磋种养技术、抱团闯市场,吸引了400多户种养户加入,一亩地综合收入最高达6000元。
从被贴牌到创品牌
稻虾生态米做成了“金字招牌”
就在大家伙靠养虾卖虾挣得红红火火时,有人打起了“米”的主意。湖南现代农业服务合作社理事长谢为国认为:作为大众食用最多的粮食,稻米的升值空间更大。
在粮价普遍低迷的阶段,很多人不敢尝试走稻米加工这条路。谢为国何以有这样的断言?他解释道,稻田养殖密度有限,养久了不长,养多了会死,必须按时捕捞销售,所以,价格上涨的空间相对有限,市场迟早要饱和。而市场上虽然不缺大米,但缺少真正质优味美的生态米,只要质量和口感满足了需求,消费者仍然愿意为优质大米买单。
在南县农业局粮油站站长聂泽民看来,稻虾共养,真正担当主角的应该是“米”,种养结构调整成功与否,关键还是由“米”说了算。聂泽民告诉记者,南县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也是一片真正的净土,其土壤和稻米中的重金属含量都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然而,近年来因部分地区重金属镉超标而使整个“湖南米”蒙受了阴影,南县生产的稻虾生态米一直处于有市无价的窘境。
“南县的稻虾米并不愁销,但属于好货贱卖了,因为大多数米没包装、没品牌,直接运到省外,被外省大米加工企业贴上自己的牌。”聂泽民不无痛心地说,以“毛米”去应对市场,人家贴牌后,每吨附加值增加800到1000元/吨,钱被人赚走,自己的米却籍籍无名。
“我们的稻米经得起检验,如何才能走向大市场?”从事了多年粮食购销的谢为国决定成立合作社,带领老百姓种养稻虾米,让南县的稻虾生态米从此扬眉吐气闯市场。
“稻虾米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谢为国说,小龙虾对农药化肥极为敏感,必须采用生物绿色防控方式。稻虾共养从头年10月到次年6月,稻田里全是水,虫子过不了冬,病虫害明显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大大降低。此外,以往被焚烧掉的稻谷秸秆,如今已变成小龙虾的天然饲料和有机腐殖质,稻田也无需使用化肥,稻米的品质自然得以提升。
“但不是所有的稻虾米都是好米。”谢为国补充道,除了好的生产方式,好的稻虾生态米还要有好的品种和先进的加工工艺。
为了擦亮南县稻虾生态米这块“金字招牌”,南县将省里所有的项目、资金都向做优做强湘米工程倾斜,对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的10余万亩稻虾田免费提供玉针香、华润2号、桃优香占等优质稻品种。
谢为国笑着说,合作社去年刚刚注册的“绿泰健”南县稻虾生态米,最高价格卖到19.8元/斤。今年,合作社换上了国内最先进的稻米加工生产线,会使整精米率大大提高。
合作社的中稻刚插下去,已有广东、福建的客户争相下订单。谢为国相信,南县稻虾米一定能闯出更广阔的市场。
找准路子就不会瞎忙
一亩田,平均综合收益至少3000元,而且是在曾经只能靠天吃饭的低洼田里。这在以往,农户想都不敢想。而如今,南县30万亩这样的低洼地因地制宜地由单纯种稻变成了稻虾共养,实现了由“低产”向“高效”的转变。
“找准了路子,就不会‘瞎忙’!”这是记者采访中农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农户眼里,只要能挣钱就是硬道理。而在实践过程中,稻虾共养不仅实现了一地两用、一地双收,更是创造一笔无可估量的生态财富。
稻虾共养养出了一条附加值不断增加的产业链,从卖虾苗、卖商品虾,到加工各类畅销海外的龙虾美食,甚至到曾经被遗弃的虾壳都成为提取虾壳素和氨基酸的有用原料,南县摸索出了一套将每一只小龙虾“吃干榨净”的产业链。
南县的合作社还另辟蹊径,致力于利用南县这片净土和稻虾米的种养模式,打响南县稻虾生态米的品牌,让每一粒南县稻虾米的价值都得到提升。
“米袋子”如何更丰满,“钱袋子”如何更鼓胀,这是作为产粮大省的湖南农业人心存已久的困惑。在不改变稻田基本用途的前提下,南县稻虾共养的模式无疑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