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为农业农村增添十足“京味”--北京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纪实

李庆国 芦晓春2017-08-25

  北京,一座与农业有着不解之缘的国际性特大型都市。论农业所占GDP比重,已不足1%,常被忽略;论现代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却已超70%,高于全国。人们不禁发问,在这样一座城市开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何去何从?

  对此,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一语道破:“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北京而言,重点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改革。”

  北京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卢彦有着更细致的表述。在今年北京市农村工作会上,他强调,要把握北京的特点和特色,不断加快农业“调转节”,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北京的农业不仅不会‘清零’,还要挖掘特色、提升品质、做强品牌;北京农业不仅要体现‘农’味,还要体现‘京’味,真正让‘京’字牌农产品畅销、热销。”

  做足“京味”农产品,成为北京市解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密码”,而“路线图”则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改革。“近年来,我们着重围绕让市民‘吃得放心、游得开心’,持续改善种养结构、改善供给结构、改善要素使用,加大释放改革活力,不断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水平,在保有效供给、保安全供给和保多元化供给方面,引领着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向宽阔大道。”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孙文锴表示。

  日前,记者走进京郊乡村大地,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触摸北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蓬勃脉动,体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北京农业农村增添的十足“京味”。

  有效均衡供给保“吃足”

  北京是典型的“大城市小农村”城乡格局,农业规模小、资源压力大,依靠自身的生产能力来完全解决210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难度极大,也不现实。因此,北京农业发展的首要之计是提高自给率,保障应急供给,而根本出路在“调转节”。

  从2014年开始,北京农业转向“调转节”。按照“调粮、保菜、增林、节水、做精畜牧水产业”的调整思路,完成80万亩粮田、70万亩菜田、100万亩鲜食果园划定工作,使农业生产空间初步实现了上图入库钉桩。

  如今,250万亩农田成为保障北京“粮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不“露底”的最后屏障。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北京“菜篮子”总体上保持肉菜菌30%、禽蛋奶60%的自给率,可实现较稳定的应急保障。

  内保外供,向外借力。目前,北京市每年2000多亿元的农产品消费总额中80%以上来自外埠。因此,为保障北京“菜篮子”除了不断提高本地生产供应能力之外,北京农业需要走出自家“一亩三分地”,向外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两年,我们深入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支持北京企业到周边地区建设生产和流通基地,以此改善全市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北京市委农工委副书记康森对记者说,“十二五”期间,北京已在环京周边地区新建蔬菜基地25万多亩、畜禽基地近50家。

  在河北省定州市,有一片占地2万亩的奶牛场,属于首农集团在河北创建的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区。这个总投资15亿元、饲养规模6万头的科技园区,无论规模还是科技含量,在国内都算得上“高大上”。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成为集奶牛饲养、牛奶生产、加工、科普及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生态园。园区全部建成后,日产优质原料奶将达到1000吨。”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两批入驻的1.4万头奶牛已陆续产奶,北京市民喝上了来自河北大牧场的优质高端鲜奶。

  供给需要依靠有效的配送体系。如今,随着北京疏解整治进程的加快,一批批小商贩、散户逐渐被清退,北京的农产品急需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稳定的流通渠道。

  在北京东南五环与六环之间的朝阳区黑庄户乡,有一处正拔地而起的建筑成为外界关注的热点,投资40多亿元的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正在建设。作为服务保障北京老百姓的全新“菜篮子”,中心将被打造成为承担首都农产品安全供应和应急储备、具备现代化承接能力的农产品配送枢纽。未来,它将与新发地市场形成首都农产品供应储备的“双中心”。

  酷暑高温下,工人们正日夜赶工,一派热火朝天。北京菜篮子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流通中心的一期工程计划在2019年建成,可以兼顾北京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农产品供应。同时,中心还将直接连接机关、饭店、社区便民菜店等,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

  绿色安全供给保“吃好”

  作为首善之区,质量安全始终是北京农业的红线。近几年,在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规模调减的同时,北京市从政策、技术、机制上发力,聚焦绿色安全,加大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从满足“吃饱吃好”向保障“安全健康”“绿色生态”转变,不断做优做精城市“菜篮子”。

  在延庆区北菜园合作社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里,一个个设施大棚都“穿戴”上了各种环境传感器,“秒杀”了过去由人钻进大棚查看和记录数据的土办法。

  “通过这些环境参数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大棚内的空气温度、湿度等指标并设置预警,实时把作物生长、温湿度、病虫害等视频及图片信息上传到农场云系统。”北菜园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忠向记者解释,让作物生长在一个健康、稳定的设施环境里,是产出好品质农产品的重要前提,农场云的作用就体现在给作物提供智能化管控。

  “它在作物的生产环节将人和物进行数字化管理,同时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得出对作物生产环境状况的评价,生产部门通过农场云随时掌握种植信息,及时采取措施,让大棚生产始终处于健康状态,省时省力且高效科学。”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的专家分析称。

  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进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提高“三品”认证率。北菜园合作社作为全市的代表园区,充分利用先进农业信息技术,实现了产品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像这样的蔬菜生产园区,全市还有很多,正是这些绿色高效的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为北京“菜篮子”安全提供了保障。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今年6月底,房山区、平谷区正式获农业部颁发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成为全国首批103家“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之一,用实力证明了北京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北京将整建制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首都筑牢“菜篮子”质量安全的基石。

  绿色是质量安全的底色。在昌平区小汤山特采大观园2万平方米的番茄现代化工厂,番茄产量按每平方米计,可达30公斤,比普通生产提高了1倍。在这里,荷兰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及成功经验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荷兰等蔬菜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培育的蕃茄品种,数量已达20多个;用水量以分钟为计量单位,水肥、光照、温度、湿度等栽培环境,完全由电脑智能化控制;熊蜂授粉、隔离防控、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蔬菜绿色防控技术在此应用到极致。如今,这里每生产1公斤番茄,耗水量仅是普通番茄耗水量的50%,成为高产节水的典范。

  如今,质量安全和节本增效如同两翼,助力北京农业展翅腾飞。2016年,北京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畜禽类达到100%;农业用新水同比减少4500万方,化肥、农药总用量同比分别减少17.7%、2.4%,全面实现了秸秆禁烧。农业绿色发展的根基已经在北京厚植和夯实。

  多元特色供给保“开心”

  观光休闲和乡村旅游成为北京山区发展的首选产业。2016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548万人次、实现收入42.4亿元,同比实现双增。

  在房山区黄山店村,曾经破败的农家院,闲置的老房子,经过重新设计、翻新装修,成为时尚舒适的度假民宿。一晚3000元的高价房费定位高端消费群体,节假日和旅游旺季,10多个高端民宿依然被订购一空。

  炎炎夏日,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一个个青砖木窗、古朴简约的农家院,引来络绎不绝的消暑市民。是什么让一个曾经靠天吃饭、靠山养村的黄山店村,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京郊的一颗明珠?答案的线索指向北京的“新三起来”。

  “新三起来”从处理好农民与资源、积累、市场的关系出发,尤其在突出抓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统筹利用方面,实现“腾笼换鸟”,盘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家当”。

  随着城镇化发展,北京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的闲置农宅日渐增多。一方面,农民守着“绿水青山”这个“金山银山”、抱着宽宅大院这个重量资产,却依然增收慢、致富难。而另一方面,市民休闲、养生、养老对乡村宅院的需求越来越大,却又找不到一个体验方便、服务完善的去处。这两方面需求的碰撞,最先激发和唤起了社会资本对农村闲置农房开发利用的热情与行动。

  凭借优良的生态资源优势和较完整的乡村生活文化,黄山店村吸引来专业的旅游运营企业,双方深度合作,按照政府引导、集体组织、农民主体、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激发了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盘活农村闲置资产的积极性,把这些“沉睡的资产”变成农民长期的收益。

  目前,黄山店村每个民宿院落都配备了管家,管家由村民担任。通过专业旅游运营公司的培训,民宿管家负责接待来访游客及其饮食起居,让游客能够体会到家的感觉。管家模式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每名管家月工资达3000-4000元,而且解决了村民的就业,目前该村村民就业率达到了100%。

  像黄山店村这样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盘活闲置农宅,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京郊农村正在逐步增多。目前,怀柔、密云、延庆、房山等区的农村都在因地制宜地探索。一个个“小而美”的农家民宿,将为京郊农民提高财产性收入打开一个新渠道。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中,围绕市民需求,供给“京味”十足,激活农民增收新动能,北京攻坚克难,打了一个又一个的“漂亮仗”。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