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经 > 正文

西安“蜡烛村”今昔对比:工艺蜡烛带来致富的希望

匿名2018-03-29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蜡烛似乎只与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有关。但在西安市鄠邑区的几个村子,蜡烛却成了村民们致富的好伙伴,而且,红红火火的蜡烛也让他们的日子变得红火起来。

  临近年关,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的蜡烛生产户们便忙碌起来,大庵村马七联家是周围有名的蜡烛生产大户,每年能卖出上百吨蜡烛。

  生产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是石油提炼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附属产品。

  蜡烛生产工人王海江:“这现在开始加温,锅开始加热融蜡水。”

  老板马七联说,以前,他们融化石蜡用的是大铁锅,通过烧煤加热使之融化。从2017年开始,为了环保,村上的蜡烛生产户们开始用电容箱代替了燃煤炉,既方便又卫生。

  马七联:“电锅底下有一个加热管,这个地方放的导热油,导热油烧热以后把蜡化开,化开以后,外面包的是石棉板保温。”

  一个多小时后,坚硬的石蜡被融化成了蜡水,接下来就是给石蜡溶液上色了。

  记者:“这个比例怎么加?”

  王海江:“比例就是凭经验,没有啥标准。”

  一阵搅动之后,原来透明如水的石蜡溶液慢慢变成了红色,第三步就是将这些红色的石蜡溶液浇注在蜡烛机的模具中。

  半个小时的冷却,模具中的石蜡溶液凝固了。这时,只见工人将蜡烛机底部的压杆用脚一踩,蜡烛齐刷刷地冒了出来。然后,割断蜡烛头上的捻线,蜡烛的制作就完成了。马七联说,做蜡烛看似程序简单,凭的却是经验和熟练程度,干这活的都是有十几年经验的老把式。

  马七联所在的大庵村,目前生产蜡烛的有十几家,但是,在三十年前,这里几乎家家都在生产蜡烛,是远近闻名的蜡烛村。制作蜡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鄠邑区大庵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展耀:“1977年开始造蜡烛,那时候在中元镇有个人叫吴生分,最早造蜡烛机。最早的咱们村才有两户,当时一看这个东西工艺简单,而且是效益高。你像一天一个土工才挣一块钱,一个匠工挣一块五毛钱,人家今天倒上一百斤(蜡烛)油,一天挣十几块钱,这就是很大的收入么。全村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开始做蜡烛。”

  张支书说,那时候的蜡烛不愁卖,所以利润相当可观。他们村也因此成了改革开放后首先富裕起来的村子。

  张展耀:“咱这个做蜡烛,最好的是从1987年到1995年这个阶段,这几年效益比较好,因为这个阶段,咱电力都不得够,特别在陕北来讲,这个电力是非常的差,到那里价格也卖得高,有人一天卖几百块钱,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情。。”

  后来,随着电力供应逐渐正常,作为照明用的蜡烛渐渐失去了光芒。

  张展耀:“到1995年以后,那电力正常以后,做蜡烛的人就比较少了。”

  张养油是大庵村靠做蜡烛走上致富路的第一批人,虽然他现在已经转行包工程,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对蜡烛产业充满了感情。

  张养油:“1982年开始,当时是一台机子,再后来慢慢发展到几台机子。1995年那一年生意最好了,都把蜡烛送到批发市场了,那一年能挣四五万块钱,现在主要包些小工程。”

  记者:“为啥不做蜡烛了?”

  张养油:“蜡烛这几年销量小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照明用蜡少了,就在村里人纷纷转行的时候,紧邻大庵村的甘水坊村,却有人逆势而上,专门做起了蜡烛生意,而且还做得风生水起,这个人就是张育乐。

  鄠邑区甘水坊村村民张育乐:“我是从2000年开始做这个东西的。”

  记者:“但是据我们所知,那个时候许多人都不做蜡烛这个生意了。”

  张育乐:“我到市场上看了一下,就是它带传统文化图案的东西几乎没有,然后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给上面添加了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这一类东西,这个东西应该很有市场。”

  就这样,张育乐依靠自己的特长,根据市场需要,自己琢磨着制作工艺蜡烛的模具,几年下来,他开发的工艺蜡烛规格达到了50多种。

  张育乐:“这些都是一般的十二生肖蜡烛,这个是佛塔,这是元宝蜡烛,这是双喜,这些都是平时农村过红白喜事用的民用蜡烛,这都是用模具做出来的,纯手工产品。”

  记者:“这个有多少斤重?”

  张育乐:“这个一对有26斤。”

  记者:“卖多少钱?”

  张育乐:“这一对卖个,批发就是一百三四十块钱左右。”

  在张育乐所作的工艺蜡烛中,最大的一个蜡烛重达150斤。精美的莲花底座,蜡烛身上描龙画凤,金色题字,寓意吉祥。

  张育乐:“这个一对卖4000元。”

  记者:“这个有人买吗?”

  张育乐:“有,都是专门定做的。”

  因为工艺蜡烛弥补了蜡烛市场的空缺,所以自开业以来,张育乐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张育乐:“2010年前后,有些批发商,他由于担心供不上货,还曾经在家里住上两三晚上,在这等着要货呢。”

  记者:“现在你一年能生产多少吨?”

  张育乐:“一年情况好的话,就是个百十吨吧。”

  记者:“能挣多少?”

  张育乐:“毛利润大概也就是二十多万元吧。”

  近几年,为了顺应国家环保要求,蜡烛生产户们开始生产无烟蜡烛。

  马七联:“无烟蜡的主要原因是,以前最早的时候用的线是再生线,现在的无烟,是经过把线重新加工以后,彻底不冒烟,现在是纯棉线。”

  马七联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的人们做蜡烛都是小打小闹,生产好后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叫卖,销售范围也局限在户县和周至一带。如今,在大庵村,每年产蜡烛已达上千吨,产值达到千万元,村民们坐在家里,用网络、微信就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马七联:“看就是这盒子蜡,这就是发三千那个,发五块钱的,你看。”

  客商:“这个可以弄点,可以弄点。”

  记者:“你一年能生产多少吨?”

  马七联:“一年大概就是一百多吨。”

  记者:“一百多吨能挣多少钱?”

  马七联:“也挣不了几个钱,比打工强一点,大约能挣个十万元左右。”

  小小的蜡烛,给人们带来祝福的同时,也给“蜡烛村”的人们带来了致富的希望。我们也希望这一产业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为老百姓的日子添上更多喜气。

打赏
0相关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