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并非修修补补,不是少种几亩粮、多种几亩豆的问题,而是要重点优化农业经营结构,全面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农业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在质量上取胜。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春耕结构调整趋势明显:无效供给减少,水稻意向种植比上年减少1000多万亩,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500多万亩;有效供给增加,大豆、杂粮杂豆等紧缺品种面积扩大。这表明,新一轮农业调整并非修修补补,不是少种几亩粮、多种几亩豆的问题,而是要重点优化农业经营结构,全面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农业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大体经历了三轮。第一轮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重点是压缩粮食作物,扩大经济作物。第二轮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主要是调整优化农业布局。现在进入到第三轮,发端于2015年底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兴农、绿色兴农领域。
不同的是,前两轮都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内市场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展开的,当时主要是粮食相对过剩。现在,不仅粮食多了,其他品种也是调什么、什么多。这轮结构调整,是在我国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上的主动作为,是在城乡一体化推进时的统筹调整,也是在国内外市场深度融合下的应时之举。
从发展水平看,经过近几年的调整,我国农产品(6.700,0.00,0.00%)供给结构逐步调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适度规模经营蓬勃发展,但是一般的低端产品供给仍然偏多,特色鲜明的优质产品供给仍显不足。农业总体依然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农民卖的大多还是“原字号”农产品,“谁来种地、谁来养猪”问题依然突出。
从城乡关系看,一方面,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可持续发展要求紧迫。另一方面,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城乡互动显着增强,农村土地、资金、高素质劳动力等优质资源大量流向工业和城市,但也出现了工商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潮。
从内外关系看,随着国内国际市场融合加深,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凸显。我国农业生产成本进入快速增长期,推动国内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同时国际农产品价格下降,导致大部分农产品国内价格明显高于国外,有些产品出现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齐增的现象。面对这一现象,有错误观点认为,既然中国的大宗农产品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财政补贴农业也得不偿失,所以应减少对农业的补贴,供需缺口通过增加进口解决。
应当看到,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是价格、质量、服务的综合比拼,同等价格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价格,同质同价比服务。我国2亿多农业经营户,户均耕地面积只有7亩多,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导致生产经营成本偏高。可以说,比价格我们没有优势,但拼质量、拼服务潜力很大。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在质量上取胜。同时,惠农政策不能忘了小农户,要通过服务的办法把小农户带动起来。
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重点是依次推进“三优”:优化产品结构,处理好产品上多与缺、品种上差与优的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向优势区集中;优化经营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认识到,优化经营结构是新一轮农业调整的核心所在。(乔金亮)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