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经 > 正文

千年古桑,夏津“椹好”

匿名2018-05-14

  立夏刚过,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入眼的全是浓郁的绿色,透过树与树之间的空隙,隐约能看见正在忙碌的椹农。一棵古桑树,有多少种吃法?占地6000多亩、拥有2万多株百年以上古桑树的“活遗产”,这个新晋的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如何贡献出自己的中国智慧?走进这片具有千年历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真切地感受到申遗四年以来的悄然变化和那看似恬静的颐寿园中静卧古桑树的暗流涌动。

  穿越古今,千年古树发“新枝”

  颐寿园深处古色古香的朱国祥纪念馆门前围着一排排的小学生,他们今天由学校组织前来开展农桑文化主题活动,正在听导游讲治沙县令朱国祥的故事。朱国祥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夏津县令,他根据夏津当地风沙环境,以古已有之的做法,鼓励百姓大面积种植桑树。“如今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大多数都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夏津县生态旅游区党委书记张宁介绍说。

  今年64岁的西闫庙村村民闫可旺一直守护着古桑树生活。他种植66棵桑树,12棵是百年古桑树。在闫可旺的记忆里:打小就是一直沿用炕坯围树、畜肥穴施、犁伐晒土等古法施肥和管理,用刷油渣的方法防治害虫。至今,桑农们采收桑椹,依旧采用“抻包晃枝法”,这就是俗称的“打枣晃椹”。

  “正是有了对古桑树的保护性开发,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闫可旺说。

  为了保护这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县制定了古桑树群保护与发展规划,建立了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同时挖掘积淀着千年历史的农桑文化,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对民间文艺、习俗谚语以及各种古建筑物进行调查保护,全面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全力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度假康养等项目。同时注重古树保护和让遗产地农民受益并进,引导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鼓励群众以桑树入股并分享旅游门票收入,合作社与企业对接入驻,开创了既富民又富财政的乡村旅游新局面。

  椹果干、椹叶茶、椹果酒……原本不易储藏的鲜桑椹经过加工后,可以制作出多种产品,保质期大大延长,经济效益也得以快速提高。在传峰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品源桑树产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原本1公斤几块钱的鲜桑椹,加工后1公斤可以卖到50元,仅此一项,每个社员每年便可增收7000元左右。

  如今,桑农们自发对古桑树枝条进行扦插,繁育新的桑园,每年新植桑树万亩以上,核心保护区总面积达到近2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61.8%,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13万个,被誉为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生态高颜值”已成为夏津的最靓丽名片。

  “夏津最大的特色是绿色,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是生态。古桑资源的保护开发正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夏津县委书记才玉璞说。

  夏津作答,一粒椹能做多大

  夏津县年产椹果14000吨,其中古桑椹年产7500吨,鲜果销售量3000吨左右。放不住、运不出,早上摘,只能卖到当天下午,第二天送人都没人要,曾被当地人戏称“不长腿”的作物。

  如何破题?维护生态链,延长产业链,做强技术链,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子成了必然选择。

  而今,夏津桑产业正以加速度挣脱“一粒果”的束缚,从桑黄、椹果酒、椹叶茶到药品、食品、饮品、保健品,多元化利用令桑产业从各个环节、不同产业融入了现代农业。

  “从一粒椹果聚变出一个特色品牌,继而衍生出一条旅游产业链,生态资源成为夏津绿色发展的第一资源。”才玉璞说,夏津椹果的发展路径印证了“跳出农业发展农业”才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论断。

  浑身是宝的桑树如今真正“长腿儿”走了出去。

  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祖光以及北京宝德润生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果桑“大健康”系列保健品正在中试。

  与中国工程院桑产业学界泰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围绕桑叶、桑果、桑枝、桑树皮、桑根、桑菌、桑籽油等,推动“桑”的全元素利用,全方位开发药品、食品、饮品、保健品,进军大健康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使椹果升值空间翻了几番,保证了种植户平均年收入增加两至三万元。

  眼下,尚品源、东方紫、卡洛斯、圣源、圣树源等桑类企业,年加工椹果能力2万吨,桑叶1000吨。桑类龙头已经成为古桑树群所在12个核心村和12个外延村农民富、农村美的“动力源”。“椹”路越走越宽,更美的风景就在前方

  今年1月,夏津县将围绕古桑树群所在24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乡镇,打造生态旅游核心景区。“夏津旅游资源与发展条件,与周边乡村完全相融,以古桑为特色的旅游品牌已得到市场的认可。”夏津县长高善玉介绍说。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夏津县以生态旅游区工作为发展重点,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县旅游局副局长于晓辉介绍,2011年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夏津县中国椹果之乡称号,2014年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授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1月19日,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审,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月19日在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山东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深挖遗产地丰富的资源优势,桑产业正成为夏津乡村旅游的“活力源”。

  后屯村紧邻德百温泉度假村和在建的德百旅游小镇,2000多人的村子,靠着区位优势,村民收入有了不小的增长。村民崔风国的两个儿媳妇都在德百温泉度假村工作,每年家庭工资收入加上十几亩果树的收益超过了10万元。

  丰富的旅游资源给后屯村民提供了充足的工作岗位,也带来了许多商机,后屯村民在景区也即家门口开饭店、快餐、超市等门市的比比皆是。

  旅游区让村民手中的乡村资源有了变现的可能,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观光项目和多年来相继开发的旅游节庆活动,如每年春节期间的文化庙会、冬雪节,正月十四的架鼓民俗节,4月份的梨花节,5月初的槐花节,5月中旬的椹果生态文化节,7月份的温泉DJ音乐节,9月份的香梨采摘节等,一个接一个的节庆文化活动,让夏津旅游知名度大幅提升,游客量逐年增加。2017年游客超过2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16亿元。

  “夏津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和乡村资源结合在一起,让农村变成了‘香饽饽’,村民不愿意离开农村,城里人也愿意待在乡村。”高善玉坦言。

  依托森林公寓和德百旅游小镇乡村旅游带来的知名度,刘堤村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每年的旅游旺季,村子周边到处都是游客,这让村民有了更多致富机遇。如今,刘堤村正筹划以党支部创办旅游合作项目,打造3套精品特色民宿,由合作社对外承包给第三方运营,承包费除去股民分红,列入村集体经济。老村支书闫宗华算了这么一笔账,“按照每处院落对外承包每年3万元计算,一年可收入9万元。”闫宗华说,这还不算后续的配套带动效益,他们正筹划康养等特色项目,延长产业链,带动旅游业、餐饮业发展。

  依托古桑树群这个独有的资源优势,夏津的桑产业与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融合发展,让遗产地的农民真正从保护中受益,村民们说,现在的日子越过越甜。

打赏
0相关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