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岳山东麓,一大片雪白色的牡丹花开遍山野,但在村民看来,这牡丹花却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51岁的魏庆喜每天的工作就是为这些牡丹花丛除草,除草机飞溅起的尘土在他脸上留下斑斑灰迹,机器的轰鸣声回荡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之中。整片500亩的牡丹花地都是魏庆喜的“地盘”,一年除草3次,能有近万元(人民币,下同)的收入。
这些牡丹花是山西长治沁源县赤石桥乡刘家沟村的“宝贝”,它还有个名字叫“油牡丹”。它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山东、安徽、陕西、甘肃等地。近年来,油用牡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3月,牡丹籽油获得“新资源食品生产许可”,使牡丹由单一观赏逐步走向药用、油用、种苗出口等综合开发利用之路。
“油用牡丹亩产牡丹籽约500斤,每亩可以卖到5000元。走向市场的牡丹油,每斤售价可达八、九百元。”沁源县赤石桥乡乡长宋炯进一步说道,这是因为牡丹油的营养价值高,还有降血脂、降胆固醇的功效。
自2015年种植油牡丹以来,当地已在尚未达成熟期的牡丹花上看到了致富前景。一周前的“牡丹花观赏月活动”中,头一天到此赏牡丹的游客就达万人,村民们临时支起的农产品摊销售一空,日均增收300元。
宋炯介绍说,油牡丹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当地新兴的生态扶贫项目。不仅如此,当地还发展形成了以草莓、中药材、食用菌、花卉、小杂粮、蔬菜、油牡丹及牛羊养殖为主的8个农业扶贫产业,带动了上百人脱贫致富。
在农业人口占到八成的沁源县,以农业为切入点的扶贫项目成为当地的脱贫利器。据沁源县扶贫办主任韩文宏介绍,当地65个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与975户2237名贫困人口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人均可增收1500元。参与退耕还林、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务工带动1448户3421人脱贫,户均增收1700元,做到了生态与生计相结合、增收与增绿相结合。
而以油牡丹种植为代表的生态产业项目,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展。河南省函谷关镇东寨村第一批的160亩油用牡丹已给贫困户带来近90万元的收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毛湾村举行的油牡丹花观赏活动中,累计接待游客32万人次,直接经济效益约330万元,餐饮、农副产品销售等营业额约700万元。
中国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表示,“生态扶贫就是要打造‘环境保护+产业带动’的扶贫模式,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博弈状况。”山西作为中国扶贫开发重点省份,正在打响一场治山兴林的“战役”,念“山”字经,写“水”文章,打“生态牌”,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的新局面。
此外,发源于山西省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的“购买式造林”生态扶贫机制,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生动样本。吕梁岚县结合当地宜林荒山多、贫困劳力多等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购买式造林与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生态扶贫新机制;临汾大宁县的1339名贫困人口在购买式造林中获取劳务收入1529.7万元。
数据显示,2017年山西生态扶贫“五大项目”带动51.9万贫困人口增收。其中,58个贫困县退耕还林147.5万亩,10.59亿元奖补资金兑现惠及8.2万贫困户。转型发展中的山西正在从过去的“黑煤”印象,向绿色生态转变,并探索着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绿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