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安全”,历来牵动着百姓的敏感神经,也备受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民革中央提案建议,应用大数据手段和互联网技术,实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创新管理模式,装上“智慧眼”,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供给。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时,就特别点到食品安全。而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直接关系着食品安全的源头。据《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量最多的食品种类中,食用农产品(4031起,20.56%)位居第一。而过去十年的数据,也表明食用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类食品。
民革中央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由于食用农产品生产点多链长,组织化程度低,生产主体素质不高,生产技术及监管体系能力建设跟不上,再加上安全隐患复杂多变,违法手段花样翻新,致使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分析原因,民革中央认为主要体现在:传统生产经营主体行业素质无法满足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尚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体系尚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缺乏系统性。
民革中央认为,应用大数据手段和互联网技术,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供给,就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跨界融合,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新模式。该模式包括,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时监管,以及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追溯。
对于具体路径,民革中央进一步建议指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手段,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建设,打好人力资源基础;同时,建立完善的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在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流通、销售等环节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控制,大力推进农产品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和农产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此外,还应强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社会监督。
在民革中央看来,应用大数据手段和互联网技术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供给,意义重大。此举不仅能够强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而且能对生产、经营、使用、检测、监管等各个环节实施在线智慧监管,并严格落实安全责任,主动查究违法、违规行为,让消费者吃得安全、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