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低纬高原水稻种子质量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实现了从品种准入标准至繁制种、种子加工处理、规范化育秧及种子质量检测与监管的全程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
5月16日,该成果获2018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省首次将高等级科技奖励授予作物种子科学研究领域,也是省农科院水稻学科时隔18年后再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志着我省相关研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该成果实现了从品种准入标准至繁制种、种子加工处理、规范化育秧及种子质量检测与监管的全程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2016年至2017年,云、贵、川3省7家企业应用该技术繁制种49440亩,其中繁种12600亩、制种36840亩,增产种子184万公斤,新增销售额5670万元;滇、川、黔3省水稻大田生产中2915万亩应用该技术,减少用种2514万公斤,节本增效74974万元,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成果是省农科院李小林研究员率领的团队潜心研究近20年完成的科研成果,经第三方评价机构组织的专家组鉴定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针对低纬高原稻区种子质量控制体系不全、种子质量参差不齐、用种量大的问题,研发出品种准入标准和标准化繁制种技术、种子采后就地干燥专利技术和设备;构建出种子质量指标与加工参数间的数学模型;研发出种子健康检测专利技术,系统研究了低纬高原稻区水稻种子寄藏微生物的多样性、明确典型立体生态区水稻种子寄藏细菌的优势菌;克隆获得镰刀菌3个同源FvCYP51基因,研明以咪鲜胺为主要成分的种子处理药剂的科学使用技术,制定出育秧技术规范;研发出种子发芽率检测辅助决策技术;建立和完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集成低纬高原水稻种子质量控制技术并推广应用,种子质量稳步提升,亩用种量大幅下降。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1篇(SCI论文3篇),形成技术规范及标准7项、指导性意见2份。(记者 陈云芬)
5月16日,该成果获2018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省首次将高等级科技奖励授予作物种子科学研究领域,也是省农科院水稻学科时隔18年后再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志着我省相关研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该成果实现了从品种准入标准至繁制种、种子加工处理、规范化育秧及种子质量检测与监管的全程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2016年至2017年,云、贵、川3省7家企业应用该技术繁制种49440亩,其中繁种12600亩、制种36840亩,增产种子184万公斤,新增销售额5670万元;滇、川、黔3省水稻大田生产中2915万亩应用该技术,减少用种2514万公斤,节本增效74974万元,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成果是省农科院李小林研究员率领的团队潜心研究近20年完成的科研成果,经第三方评价机构组织的专家组鉴定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针对低纬高原稻区种子质量控制体系不全、种子质量参差不齐、用种量大的问题,研发出品种准入标准和标准化繁制种技术、种子采后就地干燥专利技术和设备;构建出种子质量指标与加工参数间的数学模型;研发出种子健康检测专利技术,系统研究了低纬高原稻区水稻种子寄藏微生物的多样性、明确典型立体生态区水稻种子寄藏细菌的优势菌;克隆获得镰刀菌3个同源FvCYP51基因,研明以咪鲜胺为主要成分的种子处理药剂的科学使用技术,制定出育秧技术规范;研发出种子发芽率检测辅助决策技术;建立和完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集成低纬高原水稻种子质量控制技术并推广应用,种子质量稳步提升,亩用种量大幅下降。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1篇(SCI论文3篇),形成技术规范及标准7项、指导性意见2份。(记者 陈云芬)
转自: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