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一个把木耳称作“牡丹”的地方——汪清县。在这里,不仅能够聆听两百多年来木耳种植的历史,还能切身感受现代化木耳产业为县域经济注入的蓬勃动力。截至2018年,汪清全县已有近4万人从事和木耳相关的工作,占全县劳动力人口的52.6%。汪清木耳栽培量达到6.5亿袋,产量达3.5万吨(干品),实现产值34亿元。
2018年,汪清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黑木耳成了一张烫金的名片,传递着产业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强音。伴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在延边自治州落地开花,汪清木耳再次搭上时代快车:现代化的木耳育种、菌包生产及加工企业相继落成,交易市场、环境服务项目等配套体系日趋完善,小农户的“摆栽”逐渐融入标准化、品牌化的产业链条中去……
汪清县常务副县长卢立国说:“目前汪清县已经初步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种植、产品加工、物流配货、废料治理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技术提升描绘产业新颜
种木耳离不开木头,长白山脉给予了汪清92%的森林覆盖率以及充沛的木屑资源,县域内三大森工企业林地活立木蓄积近1亿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屑30万吨;除此之外,每年汪清还会从周边的俄罗斯、牡丹江等地引进木材及木屑50万吨以上。作为发展木耳产业的核心资源,目前每年有80万吨的优良木料供给涌入汪清。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汪清人就开始了“靠天生耳”的木耳栽培:人们在伐倒的耳木上用斧子砍出多道裂缝,黑木耳孢子自然落入,不加管理,等候木耳自然出生。
真正的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70年代。耳农们经历了椴木栽培、袋料栽培、单片黑木耳生产等几个阶段的技术演变,发展到目前普遍采用的“小孔出耳+棚架晾晒”的生产工艺。“我们的木耳产业不仅从业人数多,技术也在全国领先。”汪清县委常委、副县长王胜民说。
当前木耳产业的关键在于菌包生产,传统的小农户生产方式难免出现杂菌率高、品系品种杂乱等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状况,汪清研发并推广了行业领先的液体菌生产菌包技术。该技术具有生产周期短、菌龄一致、菌丝发育点多、萌发快等特点,同时菌袋的整个生产过程都远离农药、有毒气体、激素等有害物质。
位于汪清县天桥岭镇天河村的桃源小木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全县45家小木耳生产示范基地之一。这里打造的智能控制培育室、智能化吊带种植大棚等设施一改人们对木耳栽植的传统印象。“‘桃源’不是单一的生产环节,而是全流程覆盖,育种、菌包生产、大棚摆栽都实现了智能化的管控流程,温度、湿度、灭菌等全程由电脑控制,最大限度避免了空气、土壤及人工参与而可能造成的污染,杂菌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下。”公司负责人孙永芳说。
据了解,桃源项目一期投资2亿元,已经建成并投产了日产15万袋菌包生产和培育厂房。二期项目包括160座智能化吊带种植大棚,可同时摆栽菌包500万袋,目前正在调试中。
全链条优化产业生态
1979年,汪清黑木耳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7万公斤,被国务院授予“木耳千担基地县”的称号;1995年,这里又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木耳之乡”。王胜民说,目前汪清正在打造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为一体的黑木耳全产业链循环发展体系;在研发端、加工端、销售端、回收端同时发力,寻求木耳产业整体提升。
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采用传统干制法加工食用菌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王斌向记者介绍,“从木耳收购回来,要经过精选、清洗、脱水、烘干、金属探测、选色、微波杀菌等14道工序,我们使用了料理机、微波烘干机、分选机等设备,大幅提升了木耳制品的标准化水平。”目前北耳公司已经建成年产量1300吨的木耳生产线,仓储能力达到1000吨,“汪清北耳”品牌产品正在通过线上和线下多渠道销售。
从生产端的小作坊,到工厂化、标准化的加工体系,产业形态的蜕变必然呼唤着更大的市场话语权。2012年,由县政府支持、汪清县天成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筹资建成了天成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目前是汪清县规模最大的专业性木耳集散地批发市场。2018年黑木耳及加工品的交易量达到1.6万吨,实现交易额8亿元。
说起集散地市场的建立,项目负责人祝凤秋说:“之前产地市场不完善,本地木耳都被黑龙江的市场收购运走。现在我们提供‘一条龙’服务,仓储、物流、宾馆、饭店一应俱全,同时还建立了网上交易平台,客商可以提前几个月在网上下单,先交一部分订金,出货后再付全款。”
记者从集散中心大厅中央的显示屏上看到,木耳的名称、等级、规格、产地、挂牌价、成交量、交货日等最新市场信息在实时滚动。这些信息将同时提供给交易平台的运营方、生产主体和贸易商。
被长白山东麓环抱的汪清人最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为了防止废弃菌包中的杂菌对周边生态造成影响,避免燃烧形成的二次污染,2016年,汪清县与上海环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总投资1.5亿元的汪清木耳菌渣再生资源工程项目,彻底将废弃菌包“变废为宝”。
据项目负责人张博介绍,通过生物降解技术有效杀灭有害病菌,最终将其分解合成农事活动可以使用的有机肥料,简单来说就是把木耳废渣“吃”进去,再把有机肥料“吐”出来。同时,厂区自发电、自采暖的能源也来自木耳菌渣,产生的污水在经自建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成为中水,继续循环利用,完全实现零排放。目前整个项目进度已完成75%。
扶贫协作催生发展新动能
由于地处边陲,汪清县山多地少、无霜期短、积温低,始终难以发展大规模集约化农业,是“老牌的”国家级贫困县,汪清的扶贫事业一直以来受到各方关注。
2003年,汪清县被确定为国家发改委定点扶贫县。15年来,国家发改委在梳理发展思路、加大资金投入、推动项目实施及下派挂职干部等多方面对汪清县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扶。县委常委、副县长王胜民就是挂职干部中的一员,来了汪清后他成了“木耳专家”,还一不小心当了把“网红”。今年3月27日,他在淘宝直播间“县长来了”栏目上倾力推介汪清黑木耳,实时收看的网民达到68万人次,短短4分半的时间收获5.7万多人次的“点赞”。王胜民说:“网红不是目标,目标是能让汪清的黑木耳实现优质优价。”他透露,目前汪清县正在积极与阿里巴巴集团对接,希望通过阿里公益扶贫项目推动消费扶贫。“我注意到‘蚂蚁森林’首页推介的各地特产,也希望汪清的黑木耳能和‘蚂蚁森林’有进一步的合作,走生态电商路线。”
2017年3月,浙江省宁波市与延边州走到一起,结成对子,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幕由此拉开。宁波市委、市政府专门组成了“驻延对口帮扶工作队”,选派39名政治素质过硬、综合能力较强、基层经验丰富的干部人才到延边挂职。
宁波来的挂职副县长曹敏杰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这里的人聪明得不得了,一有机会,就会有很大发展。”在他看来,黑木耳里藏着的“致富经”,汪清人已读懂了八九不离十。
2018年末,汪清县鸡冠乡党委书记沈常阔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由宁波援建的大北村菌包厂项目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营,这个项目将使得5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受益。“对我们乡的贫困户来说,菌包厂带动了就业,提高了农户收入。”沈常阔说,“眼下位于鸡冠乡的5个菌包厂里,宁波对口援助的菌包厂规模最大,日产菌包5万袋。菌包厂就设在贫困村鸡冠村里,当地不少农户请菌包厂代加工菌包,然后带回家自己种植。”
在大北村,记者见到了54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吕文革。他在外打工时腿部受伤,丧失了重体力劳动的能力,村里的菌包厂免费给他菌包在自家摆栽。2018年吕文革领了一万多袋菌包,种出来的木耳再卖给厂里统一销售,每个菌包平均有1元钱的纯利润;除此之外,他的妻子每年还在场里打工3到4个月,每天能有120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这种“扶贫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将贫困户有效融入产业链条,实现了村集体有收入、贫困户有分红、菌农有增收。据了解,2018年鸡冠村菌包厂利润超过20万元,直接惠及了周边三个村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7户、249人受益,人均年增收800余元。
转自: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