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融资难”破解有方

网络收集2019-07-25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有多难?

“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围绕农户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迫切需求,立足破解农业农村金融瓶颈制约、打通金融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的渠道、形成金融重点倾斜的多元投入格局,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提高农业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性,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这是农业农村部日前在《关于2019年度金融支农创新试点政府购买服务有关事宜的通知》中,提出的任务目标。这其中,“围绕农户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迫切需求”,被列举其中,且被重点强调,表明这一群体的融资困境,已到了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支持的地步。

为何满足“农户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迫切需求”,在当前显得非常重要,以至于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

因为,作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小农户脱贫致富、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困境难以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将难以显著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也会受到影响。而农业的现代化,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局。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农户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迫切需求”难以满足?

一方面,我国农村经济具有小农经济分散、弱小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获取信息相对较难,对其支持缺乏支点;另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要求银行必须以利润为目标,这也使实行严格风险控制和追求收益的市场化金融体系,很难真正扎根农村,去服务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收益的“三农”,以至于当前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主体之间缺乏充分竞争、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选择性贷款现象严重。而城乡发展的差距,也让金融资源“重城市、弱农村”的趋势日益凸显。

怎样才能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目前看,路径有两条。

一是进一步缩小因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产生的资金供需缺口,尽快建立一套能够准确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

“农户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迫切需求”之所以难以满足,根子是信息不对称。要缓解融资难,必须从这方面入手。

一方面,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要继续发扬“扫园、扫街、扫村、扫户”的“人海战术”优势,通过线下收集数据的方式,建立数据库,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级授信创造条件。

此前,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在第十一届陆家嘴(600663)论坛(2019)上曾明确表示,鼓励发扬“扫街查数”和“走村串户”精神。为何要鼓励这种精神?因为,即便在金融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仍有相当多的农村金融机构,比如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部分农商银行,它们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数据的收集和建立,都是通过“扫园、扫街、扫村、扫户”方式实现的。而很多农村的整村授信工作,本质上也是基于“扫村、扫户”方式奠定的数据基础。通过“扫园、扫街、扫村、扫户”,在缺乏其他获取大数据途径的情况下,可以缩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信贷可获得性。其实,不少农村金融机构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另一方面,要借助数字技术,减少信息不对称,打造“滴灌工程”,精准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无论是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等互联网民营银行,还是京东金融这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都拥有非常强劲的科技能力。鉴于以前没有线上活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今通过数字支付等与金融机构或非银机构建立起了某种联系。这使得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线上大数据,包括其行为数据、信用记录等,有了获取的渠道;相关信用评级,也拥有了数据基础。这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线上授信,提供了可能。

二是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融资方面的难点和痛点,通过在局部地区开展先导性、创新性试验,总结可复制、易推广、贴近农民需求的金融支农模式,为研究出台具有区域性、全国性的重大支农政策做准备。这就是当前农业农村部要求金融机构“围绕农户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迫切需求”,开展金融支农创新试点,而政府通过购买相关服务进行支持的价值和意义。

尽管相关部委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仍未根本缓解,说明这个问题确实不易解决。要寻找解决之道,必须进行创新和探索。而创新和探索,意味着金融机构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要激发和调动金融机构创新热情,政府必须对创新和探索予以托底。因此,农业农村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局下,围绕农户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迫切需求,参与到寻找破解农业农村金融瓶颈制约、打通金融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的渠道的创新中去,通过创新产品、服务和模式,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的融资之路。

随着科技迭代加速,当前我国金融业已进入了银行1.0(某些村镇银行只提供厅堂服务)、2.0(银行拥有离行式机具和网银)、3.0(依托智能手机普及,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线上业务),甚至4.0(通过开放与跨界,让银行服务嵌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存的时代。这种多样性,不仅符合我国地域广阔和人口多样的特点,也让探索和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拥有了非常好的条件。处于不同“时代”的金融机构,可以发挥各自聪明才智,利用各自优势大胆闯,大胆试,共同寻求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金钥匙”。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