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中原粮仓”的贡献:农产品加工绿色转型升级

网络收集2019-07-25

农事系于国本。河南作为粮食大省、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和劳动力输出大省,以沉甸甸的家国担当,为13亿人扛稳了粮食安全的重任。

土地改革、兴修水利、战天斗地。新中国成立3年后,河南完全恢复农业生产,农业总产值一举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不论在林县太行山,还是在兰考黄河滩,中原大地焕发勃勃生机。这片占全国1/16的耕地上,产出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1/4以上的小麦。河南逐渐从农业大省成长为农业强省,从“中原粮仓”跃升为“国人厨房”。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河南,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从追求高产到量质双赢,从统种统收到结构优化,从粗放作业到绿色发展,新时代河南农业“再出发”。

减肥增效——

产粮大省瞄准量质齐升

今年全国两会,皮肤黝黑的人大代表党永富站在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他讲述的,是一个农民的中国梦。他希望,中国的口粮在高产的同时,再一次提质,也希望农民减少化肥用量,让产量与环保双赢。

党永富的老家在周口西华县。这里地处黄泛区,沙厚土薄。40年前,每到青黄不接的几个月,农村家底薄的要饿肚皮。粮食,是那个年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党永富记得,改革开放后,当一把把化肥撒进土地,粮食产量打着滚往上翻,再没有饿过肚子。

1952年,河南粮食产量210亿斤,还需要从外省调粮。1983年完全解决省内口粮,开始向外调出。1997年,河南首次成为粮食第一大省。到2017年,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今年,全省夏粮总产量749.08亿斤,夏粮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粮食连增,也带来一丝隐忧。党永富说:“一亩田一季粮,用化肥从10斤到120多斤,产量却不跟着再增。年年这么下去,土地负担重,环境负担重,农民负担更重。”从事治土30多年的党永富为此制定了一套技术方案。依照他的技术方案,在10万亩化肥减量对比田里,减少化肥施用30%后,每亩地平均增产8%,病害减少,千粒重等明显提升。

今年,西华县农民正在参与一场化肥减量对比实验。70岁的杨乱老汉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比实验,让杨乱没想到的情况出现了,化肥用量减少了,板结的耕地松软了,蚯蚓等益虫又回来了。 

“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好,需求在变。河南农业也细分出强筋、弱筋小麦,从追求产量,到量质齐增。”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宇松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用心侍弄土,土地不会亏待人。今年,西华县秋粮化肥减量将拓展到70万亩,周口全市将达到210万亩。党永富的梦想,正在田野里铺展。

乡村振兴——

垃圾分类改善乡村环境

5年前,肖全珍接到丈夫从老家打来的电话,让她辞工回家。她外出打工多年,在北京当保姆,月薪5000多元,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城里的“家人”也舍不得她走。

在肖全珍印象中,老家信阳新集村,村里凡有坑有沟的低洼处,都堆着垃圾破烂,连河都快塞满了。村民自嘲说“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丈夫吴留收破烂,家里就像垃圾堆。

肖全珍不知道,新集村已经发生变化,全体村民都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她的丈夫吴留是垃圾资源化方面的“土专家”,还是中小学学生的校外老师,负责给孩子们当宣传员。全村垃圾汇总到吴留家分类,他实在忙不过来,所以催着肖全珍快点回家。

肖全珍回来了。一进村,村容村貌之变令她欣喜。回村5年,她在村口的“资源分类中心”分拣垃圾。这些废品在她眼里“像发着光”。铁的瓶盖、铝的易拉扣、细小的纽扣电池经她之手,各归其类。令她最自豪的是,“村子比城里还干净”。

有了垃圾分类,村里多了人气。村子像被干净唤醒,村民对家园有了信心。村庄变了,游客多起来,产业跟着就来了。油菜花带、荷花带、向日葵带都成了卖点。人们的习惯也变了,“现在吃瓜子,壳都要握在手心。”

放眼河南,乡村振兴正在全面发力。2018年,全省85%的行政村配建了垃圾处理设施,71%的行政村建了文化广场。千千万万个吴留、肖全珍正从细小处改变着乡村颜值。

延伸产业——

农产品加工绿色转型升级

记者来到河南金丹乳酸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一辆辆装满金黄玉米原料的半挂车驶进,一辆辆满载蓝色乳酸成品桶的集装箱大货车驶出。

“产品供不应求,业务员动作慢一点就只能等下批。”公司董事长张鹏介绍说,河南盛产玉米,而玉米就是生产乳酸的原料。公司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高品质乳酸及产品,销到欧洲及东南亚地区。

金丹公司生意红火,得益于河南大力倡导农产品加工业。河南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使企业、行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如今已是国内乳酸行业龙头的金丹公司,30年前还是一个负债经营的小作坊。“金丹公司之所以能扭亏为盈,并挺进国际市场,在政策因素之外,还有两把‘金钥匙’——人才和创新。”张鹏说,目前,金丹公司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5人、河南省学术带头人2人、省管优秀专家4人,专业技术人才占职工总数35%以上。在科技人员手中,一斤售价八九毛钱的玉米经过精细加工制成乳酸,价格翻了十几倍。

“金丹”只是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河南虽为产粮大省,但农产品加工业一度存在加工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而到2018年底,河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250家,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2785家,实现营业收入6471.63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的52%。

如今,在我国老百姓的餐桌上,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3/5的汤圆、7/10的水饺,产自河南。农产品加工业正在使河南由“中原粮仓”变为“国人厨房”。

[河南商丘宁陵县柳河镇杨楼寨村农民抢收小麦。吕忠箱摄(人民视觉)] 河南商丘宁陵县柳河镇杨楼寨村农民抢收小麦。吕忠箱摄(人民视觉)

脱贫攻坚——

农村年均脱贫逾百万人

循着“哒哒哒”的缝纫机声,记者走入鹿邑县邱集乡夏庄村的“玉红童装工作室”。

主人张玉红正忙着交货。邻村的客户韩秀荣夸赞:“玉红手艺好,人实在,舍得用真棉,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来晚了,就订不到货。”

驻村第一书记司保江介绍说,10多年前,张玉红的丈夫患重病,欠下很多外债。丈夫去世后,她带着3个孩子苦撑。2015年,她家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驻村帮扶工作队发现她会做衣服,就介绍她学习缝纫技术,半年后又帮她购置了3台电动缝纫机,建起童装制作小作坊。

“以前的苦日子就不提了。”张玉红说,“做童装有了稳定收入,供孩子上学也有了底气。2017年底,我家就脱贫了。”

脱贫不脱政策。2018年,帮扶干部帮助她把小作坊搬到省道旁,开办了玉红童装工作室,并在农村淘宝店线上销售。

“帮扶干部请人拍照、制作,把童装照传到网上,还做了微信号。”张玉红打开手机说,“网上销售效果好,客户越来越多。”

“妈,我想好了,考上大学,我学服装设计专业,设计出最美童装,也设计最漂亮的衣服给你穿!”上高二的二女儿夏雪婷对未来充满憧憬。

脱贫攻坚,改变了数以万计“张玉红”的命运。在河南,仅“巧媳妇”基地和加工点就达3.2万个,80多万农村妇女就地就业。河南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齐抓共管”,仅驻村第一书记就有1.3万人,村级责任组成员达20多万人。扶贫产业“靠自己的骨头长肉”,激活了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有699.4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平均每年脱贫110多万人。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