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财政厅始终牢牢把粮食安全责任扛在肩上,通过加大资金整合,创新投融资机制,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安全稳定的财政保障基础。
建设高标准农田 筑牢粮食生产的土地根基
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标准农田是重要一环。江西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建设成本高、资金缺口大。为了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筹集难题,在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江西省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工作思路,在省级层面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变县级整合为省级整合,变低标准为中高标准,变部门验收为统一验收。2017年—2019年,江西省财政连续三年统筹整合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超过100亿元,达到102.2亿元,其中今年统筹整合38亿元,比2018年增长17%。同时,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在全国首次通过发行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券来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缺口问题。江西专门出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指导意见,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上,严格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大绩效考核及结果应用,每年对考评好的县给予资金奖励,对考评不合格或在资金审计、检查中发现重大问题的县,视情况扣减投资,并全省通报。
落实补贴制度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耕地质量保护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稳定粮食生产的根本,是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助推器。江西省财政厅始终坚持把落实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作为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的核心抓好抓实。2019年,制定了《2019年江西省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施方案》,江西省财政拨付41.62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按亩均112元的补助标准,保护全省3716.04万亩耕地,鼓励引导种地农户对耕地进行地力保护提升。制定印发《江西省稻谷补贴工作实施方案》,拨付稻谷种植补贴资金14.5亿元,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基本稳定,引导增加绿色优质稻谷供给。
为推进江西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江西坚持绿色生态导向,突出重点环节,不断加大农机补贴力度,2019年,江西省财政安排5.85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还从农机补贴资金中专门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支持水稻主产区水稻育秧中心建设奖补,进一步改善全省粮食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提升江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发挥财政“奖补”导向 增强粮食生产的种植动力
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产量是前提。江西省财政在积极落实好产粮大县奖励的同时,通过统筹整合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引导和鼓励各地发展生产。2019年,江西省财政厅下达产粮大县奖励资金9.5亿元,调动产粮大县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与政策性农担公司融合发展,提高对粮食产业担保费用财政补助比例,积极引导“财政惠农信贷通”与省政策性农担公司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截至目前,江西省农担公司对粮食产业的在保余额突破6亿元。进一步完善水稻种植保险财政补贴政策,提高保险覆盖率和保障水平,增强粮农抗灾能力。2018年,全省水稻投保面积达到3552万亩,各级财政保费补贴达到6.5亿元。
今年6月,江西省出台《关于切实抓好秋粮生产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稳定的通知》,省财政厅积极响应,切块安排1.25亿元资金,用于对83个县发展节水抗旱稻、再生稻、玉米和红薯等粮食生产的适当补助,引导各地扩种面积达到107万亩。为抓好工作落实,突出绩效管理,省财政专门安排500万元补助经费,对83个扩种县进行遥感监测、无人机调查、实地抽查等单项调查统计。
实施品牌战略 促进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
江西60%的农户以种粮为业,但种粮比较效益低、加工企业不强、稻米品牌不响等问题是江西粮食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支持做大做强江西粮食品牌,江西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每年筹措2.55亿元左右的奖补资金,力争通过3年时间,打造几个全国知名,产业链完备,核心竞争力较强的粮食品牌,实现以区域品牌为引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基础,以高出市场价5%以上的订单为抓手,强化企业与主体和农户的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
2019年,江西省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组成考评专家组,对2018年度稻米区域品牌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绩效考评,最终评定出项目实施情况和效果好的宜春大米、凌继河大米等7个区域公用品牌和2个绿色特色品牌。
截至2019年5月,9个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实现销售额32亿元,同比增长36%,带动农户40万户,平均每亩增收近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