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们在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民兴村和格尔木市河东农场的盐碱弃耕地上试种藜麦成功后,从2014年起,在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下,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18年的时候,全州藜麦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总产量3800余吨。而今年,藜麦种植面积初步统计已超过4万亩,预计总产量达到6000吨以上。”海西州种子站副站长李小飞说起这些如数家珍,作为海西藜麦产业发展的见证人,他用人生中宝贵的时光记录了海西特色农产品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农业一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如今,国家日渐兴旺,农业也从基础的“靠天吃饭”到现在的“创新种植”。
改变思想、深化改革、科技兴农……一个个词汇成为现代农业的专属名词。海西,在无数农业人的开拓创新下,走出了独有的特色农产品发展壮大之路。藜麦、黑枸杞、红枸杞……名特优农产品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遍地开花。
“我们最早就看中了柴达木这个聚宝盆,这里物产丰富,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企业最初也只是初加工,但是我们意识到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变革,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打开更大的市场。”北京同仁堂(青海)公司生产厂长江龙说。公司进驻海西后,最初是做各类农产品的初加工,也就是俗称的“卖粮”,从2018年起,公司转变发展方式,江龙带着团队力排众议,从都兰到香日德、从格尔木到大柴旦,走遍海西每个地方,仅仅为了找到最优藜麦产地,向市场推出品质更好的藜麦新产品。团队最终在德令哈市郊收获了一部分合适研究的红藜麦,如今该公司所主打的藜麦产品已达15种。
“接下来我们将开展即食藜麦代餐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公司于2018年投入研发这个项目,目前针对不同人群开发了四种即食藜麦代餐粉,今年8月开始投放市场,销售额预计可达一千万元。”谈及新产品的推广,公司生产经理刘震说:“最大的投资是前期的市场培育,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给消费者普及关于藜麦食材的运用,其次是技术方面,藜麦的活化、烘焙程度、种子的萌发都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物力的,最近为了研发海西特色农产品更是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希望能够以严格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提升藜麦品质,延伸产业链,提高藜麦产品附加值。”
藜麦在海西落地生根也是费了一番周折,“藜麦是一个外来物种,为发挥海西独特的资源优势,将这一新兴生物资源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初期,为了在生物安全性上把好关,保护海西州农牧业生物产业,我们下了很大力气编规划、育品种、办节会、立中心,力促藜麦产业稳步发展。”李小飞说,“目前,海西种植的藜麦按照籽粒颜色区分主要有白、黄、黑、红四种,所有藜麦都可以按照不同用途做精深加工。”
新兴产业藜麦的改革创新如火如荼,老牌的特色农产品柴达木枸杞也没有停下激发活力的脚步。在北京同仁堂(青海)公司,记者见到新型罐装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转,“这条生产线的设备目前已经投入了两千万资金,今年10月即可有产值。这套设备可以做黑枸杞等多种农产品的提取,也有利于后续口服液新产品的生产以及上市。”江龙对这条生产线自信满满。
科技发展带动企业生产。海西州利用本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新产品,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升有效供给能力,让种植户享受丰收的喜悦,让企业感受发展的信心。
“我们公司今年科技投入力度增大,并且与江南大学合作成立农科工程研究站。新技术让黑、红枸杞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收到成果后,不用传统的晾晒,而是通过新技术让黑枸杞微量元素保留更好、灭菌技术更成熟、原花青素含量更高。我们深知粗加工没有技术含量,市场竞争力也不高,针对藜麦我们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它的附加值,为藜麦产业后期发展打好基础。”公司生产部工作人员华启慧说:“海西州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科技资金支持、政策帮扶,为企业注入了新活力。也因为海西良好的经商环境,总部已将燕窝制作工序放在海西这边,为企业增加项目,预计今年利税方面也将比往年增加,新增就业岗位至少两百人,为海西发展做出贡献。”
“这里的产品比较齐全,特别是这个柴达木三宝(黑枸杞、红枸杞、藜麦),送亲戚朋友非常合适。”在北京同仁堂(青海)公司的展厅里,各色商品琳琅满目,有不少慕名前来的外地游客购物,大部分都喜欢组合套装,接待人员陈玉洁热情地做着介绍。
有产品就有销售市场,有了盈利就能有收购力,有良好的收购就能有下一季新的种植,如此良性循环让种植户口袋更鼓了,让科研人员更有动力,也让企业越发看到了产业的兴旺,正可谓“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农业一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如今,国家日渐兴旺,农业也从基础的“靠天吃饭”到现在的“创新种植”。
改变思想、深化改革、科技兴农……一个个词汇成为现代农业的专属名词。海西,在无数农业人的开拓创新下,走出了独有的特色农产品发展壮大之路。藜麦、黑枸杞、红枸杞……名特优农产品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遍地开花。
“我们最早就看中了柴达木这个聚宝盆,这里物产丰富,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企业最初也只是初加工,但是我们意识到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变革,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打开更大的市场。”北京同仁堂(青海)公司生产厂长江龙说。公司进驻海西后,最初是做各类农产品的初加工,也就是俗称的“卖粮”,从2018年起,公司转变发展方式,江龙带着团队力排众议,从都兰到香日德、从格尔木到大柴旦,走遍海西每个地方,仅仅为了找到最优藜麦产地,向市场推出品质更好的藜麦新产品。团队最终在德令哈市郊收获了一部分合适研究的红藜麦,如今该公司所主打的藜麦产品已达15种。
“接下来我们将开展即食藜麦代餐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公司于2018年投入研发这个项目,目前针对不同人群开发了四种即食藜麦代餐粉,今年8月开始投放市场,销售额预计可达一千万元。”谈及新产品的推广,公司生产经理刘震说:“最大的投资是前期的市场培育,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给消费者普及关于藜麦食材的运用,其次是技术方面,藜麦的活化、烘焙程度、种子的萌发都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物力的,最近为了研发海西特色农产品更是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希望能够以严格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提升藜麦品质,延伸产业链,提高藜麦产品附加值。”
藜麦在海西落地生根也是费了一番周折,“藜麦是一个外来物种,为发挥海西独特的资源优势,将这一新兴生物资源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初期,为了在生物安全性上把好关,保护海西州农牧业生物产业,我们下了很大力气编规划、育品种、办节会、立中心,力促藜麦产业稳步发展。”李小飞说,“目前,海西种植的藜麦按照籽粒颜色区分主要有白、黄、黑、红四种,所有藜麦都可以按照不同用途做精深加工。”
新兴产业藜麦的改革创新如火如荼,老牌的特色农产品柴达木枸杞也没有停下激发活力的脚步。在北京同仁堂(青海)公司,记者见到新型罐装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转,“这条生产线的设备目前已经投入了两千万资金,今年10月即可有产值。这套设备可以做黑枸杞等多种农产品的提取,也有利于后续口服液新产品的生产以及上市。”江龙对这条生产线自信满满。
科技发展带动企业生产。海西州利用本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新产品,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升有效供给能力,让种植户享受丰收的喜悦,让企业感受发展的信心。
“我们公司今年科技投入力度增大,并且与江南大学合作成立农科工程研究站。新技术让黑、红枸杞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收到成果后,不用传统的晾晒,而是通过新技术让黑枸杞微量元素保留更好、灭菌技术更成熟、原花青素含量更高。我们深知粗加工没有技术含量,市场竞争力也不高,针对藜麦我们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它的附加值,为藜麦产业后期发展打好基础。”公司生产部工作人员华启慧说:“海西州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科技资金支持、政策帮扶,为企业注入了新活力。也因为海西良好的经商环境,总部已将燕窝制作工序放在海西这边,为企业增加项目,预计今年利税方面也将比往年增加,新增就业岗位至少两百人,为海西发展做出贡献。”
“这里的产品比较齐全,特别是这个柴达木三宝(黑枸杞、红枸杞、藜麦),送亲戚朋友非常合适。”在北京同仁堂(青海)公司的展厅里,各色商品琳琅满目,有不少慕名前来的外地游客购物,大部分都喜欢组合套装,接待人员陈玉洁热情地做着介绍。
有产品就有销售市场,有了盈利就能有收购力,有良好的收购就能有下一季新的种植,如此良性循环让种植户口袋更鼓了,让科研人员更有动力,也让企业越发看到了产业的兴旺,正可谓“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转自:柴达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