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70年来西藏青稞育种工作:高原田野的“大主角”

2019-10-23
  “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青稞,在雪域高原上是“政治之粮”“稳定之粮”“致富之粮”,至今已有4000年的种植历史。目前,青稞占西藏粮食作物面积的80%以上,占粮食总产量的80%左右,人均青稞消费占全区人均粮食消费比重高达67%。小小青稞成了雪域高原田野、群众餐桌上的“大主角”。

  薪火相传的青稞育种历程 

  “我区青稞育种工作可以追溯到1951年,当时国家有关部门派出农业专家组随军进藏进行农业科学考察。从1952年开始,先后创办了昌都、拉萨、日喀则等农业试验场,开始对各种农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青稞科研工作由此拉开序幕。”自治区农科院院长尼玛扎西说。

  1952至1965年期间,“藏青336”和“喜玛拉4号”等一批青稞品种从当地农家品种中系统选育并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了我区青稞品种的第一次更替。1965年,青稞品种选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进入杂交育种阶段,品种更替速度加快。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青稞育种年限及其品种更新换代周期长,始终没有能推出一个农艺性状与“藏青320”等主推品种相似、产量和株高都更加优良的新品种,致使我区青稞总产一直徘徊在65万吨左右,制约了我区青稞产业的发展。

  “为了‘藏青2000’,咱们的科研人员吃了好多苦。当时试验的有上百个品种,播种后,科研人员天一亮就去地里观察、记录,直到天黑。130天的生长周期里,仅我个人就记录了近两万个数据,做了无数试验,最后才得到‘藏青2000’这个品种。”自治区农科院白朗试验站站长禹代林说。

  这个备受关注的品种,不负众望。“从2013年至今,‘藏青2000’平均每亩增产都在10%以上。”尼玛扎西介绍说。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区农科院青稞试验田基地内,青稞13-5171-7新品系正绽放金秋的希望,“它的产量潜力在每亩400公斤左右,有望取代现在的主推品种,在全区5市地及周边藏区大面积推广。”尼玛扎西说。

  蓬勃发展的青稞产业 

  青稞具有多元功能,青稞产业的形成壮大对我区经济发展有着极大助力。

  随着对青稞具有辅助降血脂、降血压、控血糖、抗衰老等营养与保健功能的深入研究和不断认识,青稞加工成的啤酒、白酒、饼干、面条等特色食品和饮品正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兴起,青稞深加工逐步成为百姓增收、企业获利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围绕做强青稞产业,提升青稞产量,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强力举措。其中,实施青稞单产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区青稞产量预计将可达80万吨。在农牧业“十三五”规划中,划定35个县区为青稞生产核心区,确保青稞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编制《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2015—2020年)》,确立了青稞的基础产业发展地位……

  西藏青稞产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2018年底,全区规模化青稞食品生产企业达30余家,总加工能力达到11万余吨。以自治区农科院为主体、以青稞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已达百余种。

  我区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兴权说:“根据市场,我们不断完善育种创新要求,围绕青稞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筛选,对不同青稞品种开展了品质、产量、抗逆等基因挖掘与新种质创制工作,培育食用、功能食品加工、饲用等多元化发展的新品种,为青稞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广袤的青稞地充满希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国家和自治区设立专项支持青稞科技创新,从2010年开始,先后立项支持青稞新品种培育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示范、产业科技自主创新、基因技术开发等,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推动了青稞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青稞全基因组测序与功能基因挖掘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1月12日,全球首个青稞基因组图谱正式绘制成功,这一里程碑式的进步,给未来麦类作物的遗传改良以及其他高原作物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参考资料。

  搭建青稞科技创新平台。科技部搭建的“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帮助建设的“藏区青稞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改良中心西藏青稞分中心”;发改委指导下的“国家—地方青稞产业联合工程中心”已经挂牌运行……目前,我区青稞科研创新平台已经具备基础前沿研究和产业化技术创新基础能力。

  近两年来,青稞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针对青稞生产与加工需求,积极开展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构建了青稞核心种质库,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方面取得进展。同时,在生产上进行集成示范推广“藏青2000”“冬青18号”等品种200万亩以上,增产效果明显。

  凭借东风好扬帆,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党的惠农富农强农好政策下,广袤的青稞地里处处呈现希望,青稞产品将出现在更多人的餐桌上。(李梅英 冯小莉)

  转自:中国西藏新闻网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