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拉开帷幕,来自全国的近30家农林高校、100余家农业科技企业、100余名专家代表、6000余名参与者,针对农业与科技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讨、交流经验,提出农业发展新方案。众多科研成果专利及农业新产品、新技术集中亮相。当天,农林高校教科基地发展协作会宣告成立。
“希望通过大会的举办,促进我国农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和先进经验等科技成果的交流与展示。”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站长、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主席、全国农林高校教科基地发展协作会会长肖杰如是阐释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
在首届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的现场,在各级政府领导、行业专家、高校及媒体代表的见证下,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与北京璞实贸易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并签约。
签约现场,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站长肖杰与北京璞实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鲍晗,就达成战略合作的细节和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在未来,双方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有效联合科研端、应用端、消费端,形成农业产业科技化应用链成为了可能。
搭平台,让科技成果真正“用起来”
农林高校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我国农林高校科学技术成果基数大。肖杰举例说,目前中国农业大学专利持有量超过5000个,只有很小一部分实现了成果转化,走不出实验室的技术不能称之为关键核心技术,只有能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才是名副其实的技术成果。
“本届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得到北京璞实贸易有限公司鲍晗总经理的大力支持,与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联合举办,就是为了试图唤醒“沉睡”的科研成果,依托我国农林高校科学技术成果,共同搭建全国农林高校科技成果宣传推广与转化交易平台,让科技成果‘用起来’。”肖杰说。
肖杰告诉记者,每所农林高校都有不止一个教科基地,即高校实验场(站),全国像上庄实验站这样的教科基地基数极大。在他看来,这些教科基地是支撑众多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开展了大量的农业科学项目研究,是农业科研数据的主要出口。为此,亦可将其打造成高校产品展示、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的平台。
他告诉记者,目前在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开展的研究共有90多个。其中,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马长伟教授主持的精酿啤酒酿造项目可以解决啤酒酿造过程中的很多关键技术难题。肖杰多次跟马长伟教授团队沟通,了解实施进展,并通过多方渠道帮助其成果转化落地。最终,由上庄实验站牵线搭桥,与北京德福兄弟有限公司成为了合作伙伴,共同实现教学科研及成果转化。
“很多项目在我们这里实验,我们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这有利于帮助其寻找技术落地方,对于技术落地方来说,想了解技术到底好不好,来我们这里看看,我们这里有最直观的数据。”肖杰说。
在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上,葡萄、无花果、猕猴桃等新品种试吃,无人机喷药、拖拉机自动驾驶等技术展示……记者注意到,一个个展台前,各参展单位纷纷拿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此外,该丰收节上还专门举办了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孵化交流推介会,遴选出从种质资源、肥料、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装备、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到农业废弃物处理等汇集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进行重点推介,希望为这些技术找到“好婆家”。
促协作,打造农林高校教科基地模板
在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上,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司长胡恒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的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加快加强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各农林高校可利用自身人才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基地建设、协会带动等措施,让“三农”人才下到基层,服务“三农”。而农林高校教科基地,作为学生实践、实习和科研的主要场所,是培养“三农”人才的摇篮。
肖杰告诉记者,上庄实验站自2004年建成以来,承担了学校和国家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目前,有12个学院的90多个科研团队在实验站进行教学实践或科学研究,涉及本科生5000人,研究生2000余人。如何让实验站更好地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这是他自2018年7月任职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正确认识自身重要性、缺乏明确发展战略等是全国农林高校教科基地存在的普遍问题。”肖杰说,时至今日,不少农林高校的教科基地还停留在“划块地,做实验”的阶段,“今年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明年还会犯,做了好多重复性错误工作。”
胡恒洋早前在调研中也发现,很多高校教科基地存在重复建设,面临很多共性问题。
为此,去年12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来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考察时,肖杰倡议成立农林高校教科基地联盟,建立全国农林高校教科基地专业化管理队伍,让大家相互交流,互助合作,互促互补,共同解决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管理、生产关键核心技术、基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寻找发展新思路新模式,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发挥教科基地在服务农林高校教学科研,培养农业创新科技人才,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倡议甫出,就得到了全国大部分农林高校的拥趸,并于今年7月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了筹备会。此次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上,农林高校教科基地发展协作会宣告正式成立,现已近30家农林高校加入。
“我们也希望通过协作会, 把上庄实验站打造成农林高校教科基地的样板,与其他农林高校交流我们的经验及模式。”肖杰说。
做科普,让娃娃们不再“五谷不分”
本届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上,特别设置了科普专场,对近90种菊花、百余种药用植物、近百种水稻品种、300种玉米品种进行了展示,吸引了不少市民的驻足观看。此外,丰收节上市民还可以体验挖红薯等趣味活动。
一位来自大兴的市民戏言:“跨越了大半个北京城,就是希望带孩子来看看水稻和玉米,不能让孩子们五谷不分。”
作为一对龙凤胎的父亲,肖杰早就意识到农业科普的重要性。“很多大学生都分不清韭菜和小麦。”肖杰说,农林高校教科基地不仅要服务高校,还要向全社会开放,将其打造成真正的科普基地。
事实上,早在2015年,为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全面提升北京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北京市教委就实施了中小学生到郊区进行“学农、知农、爱农教育”项目。
自到上庄实验站工作以来,肖杰就积极与北京市教委、中小学以及培训机构沟通。目前,已有4000余名学生来该实验站开展“学农、知农、爱农教育”。该实验站还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开发了红豆杉种植特色课程,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农业绿色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农业科学推广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胡恒洋说。而肖杰他们所做的,就要在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中间架座桥,使其成为有效联合科研端、应用端、消费端的平台。
“以休闲的形式和轻松的心态完成农业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普及,立足当下,影响未来,意义远大。”北京璞实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鲍晗也表示,“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知识性的农业科普活动,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角度寓教于乐的科普方式传播效果显著。未来也会进一步打造网络平台。”
在下午高峰论坛环节,为大力推动我国农林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促进我国农林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等新成果的市场化推广与应用,助力科技兴农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展各个地区的城乡居民的农业领域科普宣传,配合幼儿园、中小学的学生特点开设农林知识的专门课程,开展农林科技认知教育。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与北京璞实贸易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并出席高峰论坛,并致力于将农业科普和科技成果转化做细致、做扎实,展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成果,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政产学研用” 协同发展和深度耦合。论坛后,十多位院校代表接受了媒体团的专访,纷纷表示要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互帮互助,把协作会这个平台充分利用起来谋求更高更远的发展。
助脱贫,带动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振兴
本届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上,还特别设置了扶贫专区,为来自全国各个贫困地区的合作社、企事业单位免费提供展位,供其展示优质特色的农产品,吸引了全国各县区的很多农业单位前来参展。
其中,甘肃省景泰县农产品销售服务(北京)中心把甘肃省特色、安全优质的盐碱地枸杞,梨,苹果,胡麻油,和尚头面粉等展示出来,现场品尝,吸引了很多青年的消费者。
该中心法人卢梅表示,此次参加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举办的全国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希望能够接受来自农业方面的领导、专家、教授的检阅。
肖杰说,希望此次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能够在推广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寻找合作机会、引进农业科技、开拓发展新思路等方面帮助到各位来自贫困地区的朋友们,真正带动当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振兴,真正做到落实三农政策,助力脱贫攻坚,助力美丽乡村振兴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