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粮食安全面临食品价格短期内快速上涨的挑战

网络收集2019-11-05

2019年(第六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今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出席主题大会并做大会发言。

王一鸣表示,中国谷物自给率已经在95%以上,口粮产需有余,城乡居民粮食可获得性、可及性大大改善,不仅显著提升了14亿人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也为全球的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同时,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还不牢固。随着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国内资源环境硬约束强化,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交互影响增强,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从粮食需求看,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粮食需求结构变化,中国粮食消费总量还将进一步增长。中国人均GDP去年已经超过9700美元,已经逐步向1万美元逼近,城镇化率也接近60%,从先行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发展规律看,进入这一发展阶段,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对动物性产品以及饲料粮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

从国内资源约束看,中国人均耕地和淡水分别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势必还要占用耕地,加强生态建设也要求部分耕地退出农业生产,部分农业用水转为生态用水,耕地面积还可能减少,农业用水还可能被挤压,这将对提高粮食供给能力形成较大的约束。

从粮食供需结构看,小麦生产消费基本平衡,稻谷连续多年产大于需,大豆对外依存度高,粮食生产的空间集中度提高,供需的空间不平衡矛盾进一步显现,部分地方产需缺口扩大。

从国际市场供给看,目前全球年粮食贸易总量只有7000亿公斤,仅相当于中国年消费量的一半,即便把国际市场的粮食全部进口到中国也不够吃半年。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大量进口粮食不仅会引发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攀升,而且国际市场也无法满足这么巨大的需求。中国要通过农业投资、对外援助、知识分享等方式提高欠发达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全球粮食安全水平。

从中长期看,中国粮食总量供需缺口仍会存在,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会进一步凸显。今年以来,以猪肉价格为主的农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对农产品保供给、稳物价敲响了警钟,必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的动态平衡。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粮食生产也要由增加产量为主转向提高质量为主,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推动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

第一,更加注重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要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这是粮食安全的命脉所系。要发挥粮食安全主产区优势,完善粮食住产权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要依靠科技创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这是粮食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中国的杂交水稻就是力证。当前,我们还要特别重视生猪恢复生产、增加供给,而且要着眼长远,提高抗风险能力,推动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要更加注重提升品质,让饭碗里装更多的优质粮,适应消费需求结构升级趋势,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增加绿色、优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健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标准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高绿色、优质、特色粮食产品供给。

第三,更加注重利用国际市场和全球资源,在互利共盈中稳定国际供给。中国不可能离开国际社会来保障自身粮食安全,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也离不开中国,要坚持国别多元化战略,加强与主要农业贸易伙伴国的战略合作。增强农产品贸易关系的稳定性,同时要加快农业走出去,加强农业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建立全球主要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形成稳定的国际供给渠道。还要提高东道国自身的农业生产水平,实现互利共盈发展。

第四,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粮食安全的本质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充足、安全、营养的食物。当代社会,粮食安全仍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脆弱群体日常食物供给不足。二是食品价格在短期内快速上涨,影响到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为此,要通过国家储备制度保持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健全低收入人群补助与消费价格相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保障低收入家庭的食物供给。我们还要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到2020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食物可获得性。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