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粮稳天下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打造国际粮商到加强南南合作,折射出我国全面提升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关键词】粮食安全 种质资源 南南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粮食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19年10月1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我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生物质能源生产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和跨国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产业分工,以获取比较优势。农业国际化优化了农业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提高了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农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和出口国;农业领域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农业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覆盖的国家越来越多;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内容越来越宽、交流机制越来越丰富;农业领域的对外援助和南南合作规模、领域日益扩大。
如何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市场,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已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引进来方面,从注重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向注重引进种质资源、技术和人才转变。促进我国开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统筹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做到国内资源确保口粮(谷物类粮食)安全和国际资源确保豆类、薯类粮食安全。培育我国自己的国际大粮商,统筹利用国内、国际市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我国农业对外援助和南南合作,解决缺粮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为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引进来”:注重引进种质资源、技术和智力
加快推动种质资源国际合作,引进别国优异种质资源。种子,是农业之母,是粮食生产的源头。我国能够取得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0%人口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育种水平的不断突破。目前,我国水稻亩产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1倍。在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水稻育种在抗病抗虫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国际性种质资源交换对于我国育种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从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所引进的一批具有强恢复系的水稻种质。杂交稻是我国最成功利用国外种质资源的典范。此外,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品种选育上,种质资源的引进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目前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大部分为我国自有资源,来自国外的占21%。与美国保有的种植资源中国外资源占80%相比,我国相对缺乏别国拥有的种质资源。为引进国际种质资源,需要创新体制机制,确保种质资源进得来、用得好。要进一步拓宽资源引进渠道,加大优异资源引进力度;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种子企业、科研单位与农业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种子企业、科研组织开展国际交流。
引进先进的国际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关注粮食的产量问题,还关心粮食的安全问题。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土地化肥农药使用问题,不但带来了粮食健康问题,而且带来了土壤营养不均衡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由于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有机肥减少,加重了土壤板结与污染,导致土壤质量有下降与退化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土壤有机质下降,对重金属的固定作用就大幅度减少,土壤的PH值降低,增加了土壤重金属的危害性。不合理施用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甚至使病虫害的免疫能力增强。
发展绿色农业是解决化学农业产生诸多负面问题的必由之路。在发展绿色农业这条道路上,可以借鉴我国的一些传统做法。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水稻+鸭+鱼”“水稻+泥鳅”“水稻+田螺”等循环农业模式,力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产出效益。放眼全球,很多国家发展绿色农业的技术和经验也值得我国学习。比如,日本的“环保全型农业”、韩国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美国的“农业最佳管理措施”、欧盟的“农场实现多功能农业的制度涉及”等的理念和做法都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粮食生产如何节约用水,也是我国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6%,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大,保障农业灌溉用水的难度不断增加。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旱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大,旱情已成为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常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因此,必须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探索一条合理用水、高效节水的水资源利用途径。
“走出去”:促进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保障粮食安全
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且不断增长的新兴市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深化,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物质能源生产对部分农作物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对农产品和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仅靠我国自有的耕地和有限的水资源是无法生产出我国所需的全部粮食。
长期以来,保障口粮安全是我国农业政策的最基本目标之一,国内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被中央政府强调主要用于口粮生产。在这一政策前提下,豆类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诸如大豆等农产品只能依赖国际市场进口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
为了解决口粮安全和豆类等重要粮食安全之间的冲突,促进我国企业通过在海外购买、租赁土地种植或以订单农业的方式控制豆类等重要粮食生产,然后再返销回国内,以保障我国豆类等重要粮食的供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这一做法和亚洲其他人多地少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已有的做法是一样的,日本把这种方式称为“开发性进口”。
在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中,一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农业“走出去”的步伐。例如,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总规模比较小;企业实力不强,缺乏全球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经营能力,缺乏国际化人才;缺乏海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和完善的保险制度,企业投资风险大等。为了促进我国企业开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高政府管理与服务能力。第一,建立农业“走出去”专项基金,用于企业开拓农业国际市场的各种补贴、贴息和紧急援助。第二,放宽融资条件。对“走出去”的企业,凡具备上市条件的,优先推荐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优先推荐“走出去”农业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技术改造贴息项目。第三,建立和完善保险体系。国家通过补贴支持的方式鼓励保险公司设立专门针对农业对外投资的保险险种,主要承保企业在境外农业投资之后可能发生的非常风险。第四,建设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境外投资农业企业数据库,对这些企业进行跟踪了解,做好咨询服务。密切跟踪国外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收集、分析和预测农产品市场信息等,为农业对外投资企业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定期举办农业“走出去”企业交流会,促进企业间信息共享。
树立全球化视野,培育我国国际粮商
我国虽然是国际上的主要粮食进口国,但在粮食的国际定价权上没有影响力,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没有自己的国际大粮商。目前,国际“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控制着全球80%的粮食交易量。“四大粮商”都是一条龙的集团化运作,从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到建立自己的运输通道等流通环节,掌控了整个产业链条。也正是因为链条式的发展模式,使得“四大粮商”更容易控制粮价,从中盈利。
我国国际大粮商的培育对象选择上,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中粮集团等国有企业是比较合适的。首先,这些企业实力较强,能够承担起海外农业投资风险。农业的根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决定了农业投资具有时间长、风险大的特点,而境外农业投资项目,受政策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影响,情况更为复杂,需要较长时间、较大规模的连续投资。其次,全球的粮食贸易已经被四大跨国公司控制,只有具有实力的大企业进入才能承受竞争压力。再次,这些企业是国有企业,本身也负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义务和职责。
作为我国的大粮商,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加快推进跨国经营,到世界主要粮食富余产区布局仓储物流设施,掌握第一手的粮源,直接参与世界粮食市场竞争,从源头和根本上打破少数垄断寡头操控国际粮价的被动局面,一方面防止通过价格传导冲击国内生产和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能调控国际粮食市场、切实承担起发展中大国的责任。
加强农业对外援助和南南合作,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我国已成为全球农业援助领域的重要力量。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农业部成立对外经济合作部门,开启了我国农业对外援助之门。对外援助主要包括进行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开展农业技术合作、派遣农业专家提供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咨询、培训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农业设备和相关物资等方式。在农业援助方面,主要针对中低收入国家,并以非洲为主要地区。我国实施的农业援助项目和南南合作项目对解决受援国的粮食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外部环境。我国实施的南南合作项目带动项目地区水稻、玉米、水果、蔬菜等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为提高当地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作出了贡献。我国帮助缺乏粮食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助于扩大我国使用国际市场调剂部分粮食品种的空间。
我国政府把杂交品种选育和生产种植技术示范、推广作为农业援助的重要内容。总体上,改良粮食品种有助于减少贫困。然而,非洲和亚洲国家要提高粮食产出,不仅需要得到改进的种子和良好的耕作方式,还需要良好的灌溉设施和改良的肥料,以及相应的市场网络。因此,要进一步提高非洲和亚洲国家的粮食产出,我国农业援助还需要做的更多,比如提供灌溉设施配套支持,帮助受援国建立肥料生产企业等。
(作者: 陈前恒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靖娜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陈前恒、张黎华、王金晶:《农业“走出去”:现状、问题与对策》,《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2期。
②程国强:《中国农业“走出去”成绩不佳》,《中国经营报》,2011年11月12日。
③《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新华网,2019年10月14日。
④《准确把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六个关系》,新华网,2018年7月7日。
责编/贾娜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