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需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人民。同样,一个区域,需要情系百姓、放眼未来的企业。
中部(国际)农博园便是这样一个企业。
2016年,从长沙市雨花区一个城中村起航,农博园自觉扛鼎起农业振兴、扶贫攻坚的社会责任,驶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蓝海。
从城中村到现代农业商城,变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是居住条件、社会治理、生活方式;从现代农业商城到千亿级农产品交易专业市场;提升的不仅仅是产业模式,更是城市形态、市场业态。
在农博园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的追求:打造“永不落幕的农博会”,针对涉农企业,提供农产品展示、体验、推广、孵化、销售、智能物流等共享服务。
在农博园我们体会到了一个企业的温情:对贫困县域企业,免费入驻;对来自贫困县域的创业者,免费提供场地和孵化服务。
在这个充满蓬勃生机的园区,一个个企业、一个个创业者埋下一颗颗发展的种子,他们共同凝聚起巨大能量,带来产业格局之变、发展品质之变!
一份创新:打造“永不落幕”的农博会
埋头搞生产,抬头愁销路,这早已不是现代农业的形态。
现代更多的模式是“各司其职”的体系化运作:田间播种的作物,有着专人负责收购和销售;销售也不是“无头苍蝇”般的乱转,而是依托专业园区平台,通过电子商务、专业展会,做交流、建资源。中部(国际)农博园搭建的就是一个从田间到市场的专业运营平台。
中部(国际)农博园建设的初衷之一,是打造“永不落幕”的农博会。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坚守:1998年,从长沙市雨花区红星村的展会萌芽,农博会雏形初现。二十一载春秋,农博会走出湖南,登上世界舞台,被确定为唯一准许以“中国中部”冠名和作为主办方的农业博览会。
每年11月前后,无数企业从全国各地赶来,他们共同绘就着农业的精彩与荣光,农企的创新与奋进,新时代农民的担当和作为。
诚然,农博会是农业交流合作的“助推器”、“催化器”,但毕竟每年参展企业有限。并且,展会之后呢?怎么把这种资源迅速转化成线下的合作?从2015年,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这一课题。
作为农博会主要承办方之一的雨花区委、区政府,更是竭诚希望农博会能从一年一次的“展会”变为“常驻宾客”。
基于这个背景,2016年,中部(国际)农博园开工建设,项目面积11万平方米。
湖南省安徽商会会长、中部(国际)农博园屈东森董事长动情地说:“农博会是湖南一块叫得响的‘金字招牌’,我们希望在专业团队的运营下,打造出农产品千亿级销售产业集群,建设服务中部农业及农产品企业的展示销售共享平台。”
不少农博会参展企业慕名而来。“我们从2005年开始,一直参加农博会。得知农博园有线下的展示、体验平台,对我们企业而言,无疑又是一次发展机遇。”武冈香干的创始人之一邓林峰,2018年6月,得知农博园项目后迅速对接入驻。他介绍,以前公司的模式是建立省市县三级代理,现在随着电商的发展,更多的合作是从生产企业直接销售。“农博园农产品企业相对集中,在这里我们信息灵、渠道多、产品销售市场更大了。”
这是农博会的延续,更是农博会的延伸。园区还开辟线上农创网,利用互联网拉动线上交易。同时,与阿里巴巴、苏宁超市等线上商城互通,整合各地优质农产品信息,解决农产品供需信息不畅难题。
目前,园区入驻了30多个国家优质特色农产品,建成了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产品馆,吸引了8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未来,农博园将建设122个涵盖云南、山东、青海等省会的专业展馆,让市民足不出园就能体验到全国高品质农产品。
一种探索:“城中村”变身现代农业产业园
中部(国际)农博园地处雨花区高桥村高石坝小区。这是一处拆迁安置小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雨花区高桥大市场日益崛起。
慢慢地,在高石坝小区自发形成了物流园。由于村民各自为战,各类大型运输车辆进出频繁,消防及交通安全隐患严重。
2015年起,长沙市着手物流市场搬迁,并对高桥片区进行提质改造。
改造,首先要想老百姓所想:物流市场退出后,老百姓的生活来源怎么样保障?
雨花区委、区政府敏锐感知,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最终拿出一套方案:村民之前一楼的门面,交由村里统一打理、统一流转。村里成立新高桥商务管理有限公司,与农博园进行洽谈合作。农博园按照集中流转的面积,支付租金。村民李爹爹介绍:“物流园搬迁后,门面交由村里打理,我们不愁出租问题。现在我们家每个月有将近5000元的租金。”
片区整体品质的提升,是改造的重点。
片区功能不清,分!占地600余亩的农博园,拥有11万平方米商业面积,分为国际、全国、湖湘农业区和创意创业区、美食休闲区、农耕文化区加配送中心七大区域,展示、销售、体验、文化、餐饮等功能明确。
外立面风格不一,改!雨花区统一进行墙面清洗修复,更换护窗,统一设置门店招牌,主要临街面窗户统一更换雨阳棚、防盗网。
基础设施,改!雨花区先后出资对电力线路进行迁改,对生活管网口径进行增大;楼栋间路面铺设沥青,增划、规范了千余个停车位。
如此,路畅了,街美了,定位清晰了!伴随着一系列举措,高石坝小区脱胎换骨,完成了升级“改版”。
同时提质的,更有农博园对企业的服务。
“我们的服务,并不是简单地提供一店一铺,而是搭建一个综合性战略平台,将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生产、检测溯源、流通销售要素构架成农业物联网产业链平台。”屈东森董事长介绍,对于市场成熟的企业,农博园服务的重点是为其拓展市场、对接资源;对于成长期的企业,园区的细致服务甚至包括了为其设计商标。
安化县梅城镇的周腾飞2018年11月来到园区,彼时,她带着的是“裸茶”——高品质的黑茶,没有品牌,没有包装。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有时客户上门选购完产品后,周腾飞简单套个塑料袋就算完成了“包装”。“后来园区工作人员找到我,跟我强调品牌的重要性。”周腾飞说,在园区的帮助下,目前她找到了第三方机构正在做品牌设计。“去年以来,园区组织了多场节会,如年货节、美食节等,带着我们去参展,帮助我们拓宽了资源。”如今,周腾飞的黑茶年销售量超过300万元。
“你来,我们为你安好家。”这是农博园的服务理念之一。
秉持这样的思路,园区不断与长沙市、雨花区相关部门对接,在园区成立一站式服务中心,从财税、商标注册、工商备案、金融服务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今年,农博园还成立50亿元产业扶持资金,分为两部分,为企业解决供应链金融、产品孵化等难题。
一份情怀:乡村振兴首先要让农民致富
身处城市,却情系深山。
“我自己是农民出生。我们现在做农业产业,归根结底是希望农民能依靠农产品致富。农民富,农业才能兴旺。”屈东森在一次会上的讲话,让听众动容不已。
绥宁县,雀林国学村。山的那头还是山。漫野葱翠、绵延青山,锁住了乡愁,却也绊住了发展。
千余户农民耕田种地,披星戴月却勉强糊口。雀林国学村村委会主任黄始坚看着茂盛的红薯发了愁:“这么好的原生态农产品,在村里用来喂猪。可惜了!”
一句“可惜”既是对现状的无奈,更饱含着对脱贫的渴望与希翼。
2015年,黄始坚叫上同镇的10名兄弟,每个人凑了6万元钱,装上十多袋农民家做的农产品,租了一辆小皮卡车就来到了长沙。没有客户基础,没有销售渠道,也没有品牌意识,他们一直亏损。
一次偶尔的机会,农博园团队了解到了这11名苗族兄弟来长沙创业的故事,向其伸出了“橄榄枝”。农博园为黄始坚等人提供了102平方米的门店,并出资60万元为其装修和培训,免除了2年租金。
11名农民创业者迅速摘掉贫困的帽子。曾经让黄始坚发愁的红薯,迅速细分成了多个市场:搬上菜桌,是上好的生态蔬菜;还可以是喷香的红薯,或者可口的红薯干,甚至制作成红薯粉。创始人之一的刘星,更是注册“红薯妹”品牌。刘星、唐结平等人更是在老家盖起了新房。“我们以前住的木屋老房子,现在住上了小洋房。”
黄始坚等人更是呼吁组建了4个农村合作社,将镇里百余名贫困户组织起来,一起发展。
“以前我是靠天吃饭,现在我们种什么更有针对性,也不愁销路。”贫困户唐秉龙介绍,他家的红薯地从20亩扩展到了70多亩,每年的收入也增加了1万元左右。
在扶贫领域,农博园投入了5000万元,组建了“农业扶贫产业链示范园”、“扶贫电商集约中心”等,提供2万平方米的商铺为扶贫区域的农产品作为展示体验窗口。
同时,在园区中心商业街提供区域,组织贫困县在长沙举办“赶集”活动。目前,园区入驻了包括龙山、新化、平江等30多个贫困县域的200多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