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内 > 正文

黑龙江展开农业现代化新画卷

网络收集2019-12-26

2019年岁末,“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再传喜报,在有效克服了春季干旱、苗期低温、夏季农田内涝等自然灾害影响之后,今年全省粮食生产再夺丰收,总产达到1500.6亿斤,喜获“十六连丰”,稳居全国第一。

沃野千里,两亿多亩丰饶的黑土地每年奉献出全国总量最多、品质最优的粮食,成为国人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这就是黑龙江,美丽富饶的黑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的人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的艰苦奋斗,昔日的亘古荒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建成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成为世人瞩目的“北大仓”。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指出:“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对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黑龙江农业经营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基础非常好。”要求黑龙江“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省十二次党代会以来,黑龙江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推动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不断取得新进步,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加快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正逐步成为黑土地的一抹抹亮色,展开了一幅农业现代化的新画卷。

黑土地托起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龙江粮熟,天下丰足。这是国人对农业大省黑龙江的赞誉,更是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从1949年的0.85亿亩增长到2018年的2.39亿亩。粮食生产经历了60年代以前的缓慢增长期、60年代至80年代末的波动增长期、90年代至今的高速发展期。

70年来,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先后登上300亿斤、500亿斤、1000亿斤、1500亿斤台阶,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万多亿斤,贡献了占全国1/8的粮食增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全省粮食产量1500.6亿斤,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倍,实现“十六连丰”,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分别占全国的1/9、1/8和1/3,“国人每9碗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2012年,原农业部启动东北三省一区一局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黑龙江陆续在47个县(市、区)开展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实现亩平均增产200斤,亩平均节本增效200元目标。肇东、双城等县(市、区)玉米最高单产超过2000斤,农户标准水玉米最高单产2485.14斤,成为全省地方玉米单产历史最高纪录。原农业部启动实施的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落实面积达1200万亩,实现了亩产增加100斤、节本增效100元目标,水稻最高单产突破1600斤,创造了高寒地区水稻单产历史最高水平。

在种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畜牧业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70年来,全省畜牧业生产水平和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畜产品极度匮乏的局面。经济贡献率大幅提高,畜牧业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9.9%提高到2018年的27%。2018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46万吨、105万吨、456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5.54倍、14.4倍和39倍。特别是奶粉和婴幼儿配方奶粉产量居全国第一。全省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进程不断加快,2018年,奶牛和家禽规模化养殖比重均在70%以上。通过推进科学、健康养殖,生产水平、畜产品质量、养殖效益明显提升。奶牛年平均单产超过7吨/头,与1949年相比提高了近5吨,部分奶牛场生产水平接近10吨,蛋白、脂肪、菌落总数等生鲜乳指标,已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

黑龙江的农产品不仅有量的保障,更有质的优势。哈尔滨市双城区云和蔬菜种植合作社由于紧邻市区,种植蔬菜产值很高。该合作社有一百多亩耕地今年种的却是经济效益不高的高粱。合作社理事长朱双娟告诉笔者,他们是为了养地。合作社的耕地正处于有机转换期,种植高粱能更好地保护耕地,这样才能保证将来种植有机蔬菜有更高的效益。

和朱双娟一样,黑龙江农民对绿色、有机概念有着很深的理解,发展绿色食品已经是农民的普遍追求,很多农民能详细阐述什么是寒地黑土。

绿色是黑龙江农业最靓的底色。黑龙江始终珍视黑土地,保护绿色资源,发展绿色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全国人民吃得美味、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和健康”。

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提出的“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培育一批叫得响、信得过的绿色食品品牌,推动黑龙江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的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切实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成长性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来抓,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着力把绿色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打造成第一支柱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黑龙江在全国率先发展绿色食品,并始终坚持出口导向,瞄准国际一流标准,建设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2018年,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396万亩,占全国的23.3%,面积是2010年的1.3倍;有机食品认证面积650万亩,占全国的10.5%,其中欧盟认证152.4万亩。

农业生产走进新时代

今年,龙江县超越现代玉米农民种植合作社以土地托管的方式种了45万亩玉米。

农业生产在黑龙江已经开启了全新的方式。龙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全省玉米播种面积最大的县,今年全县计划农作物播种面积489.1万亩。超越现代玉米农民种植合作社在当地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土地托管”模式,在保持农户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向合作社支付土地托管费,合作社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种地收益仍归农民所有。合作社负责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储加工。合作社的土地托管分为全程和半程,全程托管从种到收不用农户动手,保证八成苗,保证收益不比相邻地块少。土地托管搭起了农户与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桥梁。

今年庆安县洪光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用无人机给村里的玉米地施肥,合作社27785亩耕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植。合作社农民占保民说:“以前都是一家子种个几十亩地,现在实行机械化作业,一个人就可以种个几百亩地甚至上千亩地。我们开上了小车,在城里买了楼房,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好景色。”

多年来,黑龙江坚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利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多项指标领跑全国,努力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1952年,全国第一个农机站“星火拖拉机站”在黑龙江省桦川县成立。在这之后,黑龙江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特别是近15年来,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机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截至2018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6082.4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近19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7%,比1978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位居全国首位。拖拉机保有量161.4万台,其中100马力以上拖拉机保有量4.2万台。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大型农机装备和生产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业机械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省、市、县农机管理调度指挥系统,安装农机智能终端3万多套,实现了农机指挥调度、生产精准监测、作业需求对接、社会化服务、农机数据统计、农机合作社管理、农机购机补贴管理等功能,具备了深松整地、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作业智能化监测能力,提高了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农机物联网应用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推进了现代智慧农业的发展进程。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1%,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农产品优质化率均达到100%。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370个,“互联网+”高标准生产基地1458个,益农信息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5.6万亩,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省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仁发模式”在全国推广。2018年,合作社粮食产量达到3.85万吨,今年种植马铃薯7600亩、高蛋白大豆1.75万亩、有机豆浆豆7800亩、玉米1.57万亩、鲜食玉米5800亩、青刀豆524亩、豌豆1076亩,预计实现纯效益3200万元。合作社今年还建设高标准绿色食品基地6000亩、有机转换基地1万亩,预计实现总产8000万斤,纯效益620万元。

宝贵的黑土地是巨大的财富。自2016年《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颁布以来,黑土地有机质由2007年以前的年均下降0.074个百分点减缓到0.023个百分点,部分耕地实现恢复性增长。农业面源污染加快治理,2018年全省“三减”面积达350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7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0%以上。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不断增加。全面完成1.67亿亩“两区”划定任务,建设生态高产标准农田7768万亩。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20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万个,推动全省2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1.2亿亩。

改革激发现代化发展新动能

1983年,黑龙江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006年,全面免征了农业税,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近年来,全省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

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由龙头企业东禾与22家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今年入社农户4126户,带地入股36.68万亩,订单面积13.32万亩,预计销售额达到1.3亿元,订单种植的水稻价格高于市场价;联社推行经营模式统一化,联社与合作社、农户之间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标准、统一品种、统一采购、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销售经营模式;联社统筹管理,成员分工协作、互相负责,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优质绿色有机水稻,企业进行加工,联社统一销售;推行种植模式科技化。利用10万亩有机水稻田,打造科技型农业,与农业生物科技服务公司合作,对联社所有地块使用生物活化剂,采取全程科技托管服务,提高水稻品质、改良土壤状况、恢复土壤肥力、减少水稻病虫害,使其在水稻生产过程中达到高标准有机种植、高科技种植,保证舌尖上的安全,为品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联社将加工和销售环节收益进行二次分红,增加入社农民收益。2017年8月兑现上年“分红+粮款留存计息”1016万元、2018年分红金额1314万元、2019年分红金额1618万元,联社理事长杨晓萍被授予“全省农产品营销大王”称号。

黑龙江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面积,大力发展蔬菜、鲜食玉米、中药材等高值高效作物生产,高效特色作物发展到2000多万亩。2019年,大豆面积扩大到6000多万亩。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2018年,全省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累计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400.6万本;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全省农户家庭农场发展到2.1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9.7万个。

持续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建立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形成制度化成果。2018年,全省筹措落实支持“三农”资金1093.4亿元;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开发“农业大数据+金融科技”平台,为2.3万农户发放贷款金额44.5亿元;2018年,全省“两权”抵押贷款余额62.9亿元,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承保面积1.2亿亩。

方正县2015年被确定为股权改革试点县,仅仅一年的时间,全县67个村全部完成股权改革各环节的工作,并组建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有63个合作社实现盈余1302.37万元,其中28个合作社分红756.1万元,其中集体分红228.44万元、个人分红527.66万元,其余35个合作社经民主决议将546.27万元盈余用于偿还债务、扩大生产、发展公益事业等。

黑龙江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强省建设,坚持走链条延伸和融合发展的路径。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重要指示,作出把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打造成为黑龙江振兴第一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

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4%,增速达到11.5%,创造了近年来最快增速。产业链条加快向下游延伸,新增玉米精深加工产能340万吨;全省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到53%,其中粮食加工转化率提升到59%;国家批准建设全国第二家、东北唯一一家中国(肇东)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高标准建设了2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和8个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积极开展了土地经营权入股产业化经营试点工作,为区域间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利益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更好地带动了农民分享增值收益。

农民迎来好日子

甘南县兴十四村党委书记付华廷说,我们兴十四村是1956年由山东省临沂地区响应党的号召移民来北大荒兴建的移民村。我是随父母一起来的,那年我刚7岁,我的童年都是在忍饥挨饿、挨冷受冻的日子中度过的。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兴十四村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原本“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树无一棵”的“三无村”,一个“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三靠村”发展成为黑龙江第一村,全村父老乡亲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付华廷说,在特别困难的时期,生产队的大食堂,用8斤苞米面蒸出240个窝窝头,每个窝头二两重,都是甜菜渣子、豆角皮子和苞米瓤子这些玩意,只有二钱粮食。就是这样的窝窝头,每个壮劳力一天才能分到两个。如今,在省、市、县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省农科院进行院村共建,建成了黑龙江(兴十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了万米智能温室1栋,园区棚室总数达到了1331栋,年产蔬菜瓜果1800多万斤。园区种植的反季有机香瓜卖到30元一斤,有机草莓卖到60元一斤,平均每栋棚室收入在5万元左右,1亩棚室的经济效益能顶100亩农田。我们成立了黑龙江兴十四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了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兴村网。目前,兴村网平台已实现甘南县内8大社区、10个乡镇、95个行政村的网点全覆盖,实现年总交易额5214.9万元,其中农产品销售额占总交易额的80%以上。

“这日子是越过越甜,当时加入合作社是最明智的选择。”说这句话的是庆安县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社员、久阳村农民李友军。

“合作社提供种子、有机肥还有技术,这比以前自己单独种植的时候省事,而且带地入股每年还有额外的分红,我现在不仅还清了外债,今年还喜提新车。”李友军介绍说,自己居住的久胜镇邻靠呼兰河,水资源丰富,是庆安县水稻种植的核心区,全家收入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自己的30亩水田也就能卖4万多元,风调雨顺时扣除成本利润也就不到1万元。

“参加合作社之初,自家就两垧地,害怕失败了一无所有,就入股了一垧土地,现在想想都后悔。”2014年,看到合作社不少成员都获得了好收益,李友军也动了参加合作社种植有机米的想法。2015年,李友军拿出了一半的地(15亩)参加了合作社,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种植,通过验收当年收入六七千元,年终还获得1.5万元的分红款。2016年,李友军将剩下的土地都加入了合作社,东禾农业集团的订单收购价格达到2元/斤,比自己种植普通米时候销售价格整整增加了0.6元/斤。去年,订单价格又增加到2.18元/斤。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初秋时节,走进肇东市昌五镇昌盛村,整洁的水泥路面,红墙蓝瓦的民居,绿柳百花掩映的黄漆木质长廊,如同绿锦上一幅精致的刺绣。村路两旁花红柳绿,芳香伴着泥土的气息,沁人心脾,好一派田园风光。

几位年长的农民在长廊里纳凉,聊起村子的变化,感慨万千:“几十年前,村里全是破土房,一所砖房都没有,20世纪80年代才有了一面青砖房,现在是翻天覆地啊!”

近年来,昌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5%。昌盛社区是全省“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绥化市级文明村,2017年昌盛村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2018年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昌盛村原来叫胜利村,改革开放时改村名为昌盛,寄托了百姓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一代代昌盛人接续奋斗,昌盛村由贫穷落后走向昌盛。

70年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民生活完成了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迈进。2018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到13804元,是1949年的300多倍。特别是全省城乡收入差距缩小,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1∶1,低于全国2.68∶1的比例,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住房基本实现砖瓦化,用上了安全饮用水,所有村屯全部通路通电,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基本普及,互联网、移动通信逐渐普及,小汽车开始进入寻常农家,农村改厕、垃圾、污水等问题正以点带面逐步解决,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广布大地。

走进新时代,迎接新使命,共赴新征程。

黑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金会说:“作为农业农村部门,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发挥农产品出口导向作用,坚持国际标准、国内一流,着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培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万亿产业集群,打造全省第一支柱产业,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筑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