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舌尖上的美味;而对渔民来说,则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和土地上种植、高原上放养不同,渔业发展有其特殊的条件和环境,容易受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影响。渔业发展需要科技,渔民增收更需要科技。
今年3月28日,作为我国渔业科技的“国家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启动实施“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黄海所主推北方主养品种海水养殖技术,东海所加大江浙主养品种推广应用,南海所科技入户深入西沙海域,长江所与湖北水产龙头企业合作,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沿着我国绵长的海岸线和淡水流域密布的河网,一场科技兴渔的战役正式打响。
技术推陈出新,助推渔业提档升级
今年,湖北、新疆、重庆、广东等地的一些渔民用上了一种全新的养殖技术,这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帮他们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实现节能环保,高产高效,受到渔民热烈欢迎。
这种由中国水科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研究设计的养殖系统,能使每公斤鱼的耗电量小于2.5度,能耗降低20%以上,其土地利用相当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1/10~1/20,养殖用水仅相当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1/8~1/10。从澳洲宝石鲈、鳗鱼、罗非鱼,到澳洲尖吻鲈、金鲈、银鲈、花鲈、长吻鮠,养殖系统适用的水产品种非常广泛。
为早日解决我国大水面养殖、传统养殖生产模式落后等问题,推动渔业产业提档升级,今年,中国水科院根据我国目前渔业发展现状,投入大量专家力量,攻坚克难,包括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内的一项项科技成果不断问世,为淡水池塘养殖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技术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池塘养殖模式需要改变,而在海水养殖方面也涌现了一批全新的技术。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针对南海渔业养殖,对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进行技术升级,形成了适合我国海况养殖的国产化抗风浪网箱,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抗风浪网箱养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此外,中国水科院还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检测、认证四大技术支撑工作,牵头制定的92项水产国家标准和146项行业标准,并完成了15种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禁用药物残留快速检测产品筛选检验工作,建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平台。同时,中国水科院还紧紧围绕渔政指挥系统、渔业科学数据平台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为渔业现代化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推广合作不断加强,渔民尝到致富甜头
今年升级的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让沿海地区的渔民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截至目前,深水网箱已在广东等沿海地区累计推广8000多只,年产优质鱼约6万吨,累计新增效益达162.6亿元,节约引进网箱资金达38亿元。
“推陈出新的渔业科技只有运用到生产上,才能帮助渔民实现致富的梦想,才能带动我们渔业产业的发展。”中国水科院相关负责人说,“而技术如何推广,则需要依靠科技合作。”
地处南海热带亚热带的海南省被誉为“天然大温室”和“天然种子库”,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去年,中国水科院与海南水产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合作共建占地300亩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遗传育种海南基地”(南繁基地)。今年,南繁基地正式开始国家级水产苗种基地和热带水产苗种繁育高科技园区建设,这将在我国的南海海域逐步构建起包含遗传育种中心——良种场——育苗场等组成的热带水产育种体系。
院企结合、产学研合作,是渔业科技转化生产力的重要方式。10月11日,中国水科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与光明食品集团海丰水产养殖公司签订了科技战略合作协议;10月24日,中国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与光明食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海丰、长江两个基地,从苗种生产、养殖池塘水环境调控、标准化养殖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进行监控,全面提升科技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撑能力,为大都市上海提供品种更丰富、质量更上乘的水产品。
11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2012年部属农业科研院校与国家现代农科技对接专项活动上,中国水科院珠江所和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分别与广东省开平市、江西省南昌县和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泰州市等5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式签订科技对接合作协议,成功实现科技结对。这5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将优先使用水科院高新技术成果,并着重成果的转化运用,产学研、农科教的紧密结合,为渔业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今年,中国水科院还通过对口援助、科技合作、物资支持等多种形式,对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进行了技术帮扶,为西部渔业发展,渔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渔业科技进村入户,培训形式多种多样
大口黑鲈“优鲈1号”是中国水科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采用群体选育方法,经5代连续选育获得的新品种,适宜在我国南方地区淡水水域进行池塘主养或套养以及网箱养殖。今年4月,研究人员在大口黑鲈主产区广东省佛山市举办“优鲈1号”新品种推介宣传活动,详细介绍了该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和优良性状,并现场为当地渔民渔企200余人进行“优鲈1号”健康养殖和规范用药技术培训,受到了渔民的欢迎。
优良品种是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关键。而除了大口黑鲈,中国水科院还为渔民大力推介杂交青虾“太湖1号”、“福瑞鲤”、牙鲆“北鲆1号”等新品种。同时,他们还结合地方主导品种,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为当地造就了一大批实用的渔业科技人才。
面对云南持续3年的旱灾和北京“7·21”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国水科院及时行动,派出专家团队进行入户指导,帮助当地渔民克服困难,发挥科技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做好灾后疫病防控,为灾区渔业恢复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了解,在渔业科技促进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遴选出了由渔业资源环境、海水养殖、淡水养殖、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装备与工程、渔业信息与战略等8个领域167位专家组成科技服务百人专家团,紧紧围绕水科院10大主推品种和50项主推技术,带领全院1000多位科技人员进塘入场到户通过新品种推介、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咨询服务、赠送生产物资和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举办20多次重大活动,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680多场次,派出科技人员2730余人次,培训农(渔)民2.9万人次,扶持示范户6120多户,辐射带动近3万户。
目前,中国水科院将专家团成员信息编印成册对外发布,同时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公共平台登载,以便广大基层渔业管理者、企业和渔民与专家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