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经 > 正文

甘肃陇南文县山沟里的农民改行养鱼记(图)

2013-01-04

  甘肃陇南市文县境内山路蜿蜒,地处深山处,这里水资源丰富,有“两江八河”、360多条溪流,水域面积9.82万亩,四大水电站库区水域面积达5万亩,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

  “从前我是农民,现在我转行做了渔民”,甘肃文县玉垒乡村民刘学志站在汉坪嘴库区水产养殖基地前说,“养鱼带给我经济上的富足,也让我们这里人看到了家乡未来的希望。”

 

  拨通刘学志的电话,记者听到彩铃:“欢迎到文县玉垒乡购买金鳟鱼、虹鳟鱼……”,刘学志告诉记者,合作社里的成员如今都换成了这种彩铃,还在一些网站打起了广告。有些外地的商家就是通过网络联系上我们上门取货的。

  文县地貌山路蜿蜒,重重叠叠,2005年以前,传统农耕业是这里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当地修建水库,农民失去土地,一时间很多人找不到出路,只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然而文县水资源丰富,有“两江八河”、360多条溪流,水域面积9.82万亩,四大水电站库区水域面积达5万亩,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

  刘学志说,“这条致富路是被逼出来的。”刘学志感慨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文县可耕种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其实并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但自古以来的生存习惯让当地居民延续农耕生活。失去土地后,刘学志“打起了水库的主意”,没了土地还有水库,我们可以养鱼。

  但养鱼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这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刘学志说,一开始农户都不愿意投资,怕赔钱。他咬了咬牙,带着村里5个青年组起了合作社,凑齐资金买了2万尾鱼苗,年底居然挣了10万元。

  看到成果的刘学志挨家挨户做工作,他希望带着失去土地的乡亲们一起致富。看到养鱼真能挣钱,很多村民动了心,可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不禁又打起退堂鼓。刘学志说,同村的张江生就是个例子。张江生的两个孩子都在读中学,家里开销很大,失去土地后他几乎失去了收入来源。刘学志担保帮他从银行贷款6万元,头年下了1万尾鱼苗,年末出了2000斤鱼,不但还了贷款,还盈余2万多元。

  有了带头作用,村里陆续有人加入合作社,截至今年合作社已吸纳成员22人。记者问刘学志,村民会不会怕投资大风险高,不愿意投资。刘学志幽默的说,“人走在路上还有被石头砸到的风险呢”,没有付出哪里有回报,我们也是吃一堑长一智,慢慢摸索出来的道路。

  从农民改行做渔民,刘学志开始是“一头雾水”,没有技术,凭着一腔热情却栽了个大跟头。玉垒乡水库常年水温最高不超过24度,是养殖冷水鱼的最佳地点。2006年气温异常升高,不懂培育技术的刘学志束手无策,眼睁睁的看着鱼苗“全军覆没”,异常心痛。他说,懂技术后才知原理很简单,只要将鱼网向水下拉放几米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刘学志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基地产值可达300万元,抛出成本和人工费,社员人均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之多。刘学志说,养鱼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走向,现在他们开始由培育鳟鱼向培养裂腹鱼过度。裂腹鱼肉质鲜美,是文县特产,对水温环境要求很高,市场需求量大。刘学志与社员们把广告打在网上,并把每个社员的彩铃都换成“卖鱼广告”,以此招揽生意。

  据了解,文县垒乡汉坪嘴库区水域面积5000亩,目前已投放网箱1087口。玉垒乡渔政站长董志卫表示,下一步全县将提高科技普及推广,以延伸产品开发为重点,继续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培育合作经济组织为手段,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同时打出文县品牌,坚持做绿色食品,把山沟里的养殖业发展成健全的产业链。

  刘学志说,有了新的出路,我们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他要带着合作社的成员进一步扩展销售市场,吸引更多人入社,把产业做的红火起来。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