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正文

2012年辽宁省海洋与渔业科研成果丰硕

2013-01-04

  2012年12月28日至30日,省海洋与渔业厅在大连、辽阳等地主持召开省海洋与渔业科技成果鉴定会,分别对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完成的《海蜇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技术开发与灾害水母制约机理研究》、《海洋水产生物DNA鉴定、基因资源发掘及种质检验技术》,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完成的《辽宁省大型水源水库的保水渔业及水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等三项科技成果进行鉴定。

  专家组对上述三项科技成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海蜇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技术开发与灾害水母制约机理研究》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揭示了白色霞水母、黄斑海蜇无性繁殖生活史,完成了沙蜇生活史及关键发育阶段的适应策略研究;在分子水平上重新界定了沙蜇和海月水母的分类地位以及海蜇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首次揭示辽东湾海蜇的生长、死亡和种群时空分布与种群动态特征;应用相对资源量和产量回归模型对辽东湾海蜇进行了25年的产量预报,制定了“禁止底拖网作业” 、“出现幼蜇时沿岸全面禁渔”和“秋汛海蜇生产统一开捕期”等三项辽东湾海蜇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措施,增加辽东湾海蜇自然种群发生和存活率,为辽宁省政府制定辽东湾海蜇生产管理政策提供了技术保障。该项目整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

  《海洋水产生物DNA鉴定、基因资源发掘及种质检验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文蛤、圆斑星鲽和条斑星鲽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建立了包含165种海洋水产动物线粒体COI基因、135种藻类叶绿体rbcL基因序列数据库和DNA条形码识别系统,为进一步开展海洋生物物种DNA鉴定奠定了基础。构建了圆斑星鲽、文蛤、虾夷扇贝、刺参和斑海豹等重要种类cDNA基因文库;首次克隆分析了圆斑星鲽、文蛤、虾夷扇贝、刺参、中华绒螯蟹的9种免疫、7种生长代谢、4种抗氧化类功能基因;开发了虾夷扇贝、文蛤、紫贻贝、中华绒螯蟹、斑海豹等有效SNP标记112个、EST微卫星标记1200个。研究了皱纹盘鲍、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文蛤、菲律宾蛤仔、圆斑星鲽、斑点叉尾鮰、中华绒螯蟹、刺参、海胆、海蜇、裙带菜、海带、鼠尾藻、斑海豹的生物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并进行了评价,丰富了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基础信息。项目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部分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辽宁省大型水源水库的保水渔业及水资源持续利用研究》全面调查了辽宁省4座大型饮用水源水库的理化及生物因子,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及水库现状,提出了科学发展水库渔业生产的技术措施,为辽宁其他饮用水源水库未来的合理化开发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为我国饮用水源水库大力发展“保水渔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打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