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中华鳖人工养殖已基本形成一套成熟的技术,特别是工厂化养鳖的快速发展,使养殖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在中华鳖人工养殖过程中,投喂过量的激素、添加剂和使用药物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人工养殖中华鳖的生长速度虽快但品质下降,药用价值也降低,不符合人们追求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引起市场价格暴跌,养鳖经济效益口趋下降。生态养殖是根据中华鳖的生物学特性,模拟自然界中华鳖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以投喂鲜活饵料为主,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生产出接近野生的、高品质的商品鳖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达到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目的。多年来,江西省黎川县研究、推广、普及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养鳖场地的选择和设计建造
1.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且无污染、环境安静、交通方便处建场,水源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1~2001)。
2.养鳖场应建有亲鳖池、成鳖池、孵化房、稚鳖池、幼鳖池和生活用房。亲鳖池、成鳖池要求是土池池底,土质以砂壤土为宜,淤泥厚度不超过15cm,池底平坦,池深为1.2m~2.5m,面积3亩~5亩,池上四周做防逃顶板,根据需要设若干饲料台及晒背栖息台。亲鳖池池中设有产卵场,产卵场上堆30cm厚的细沙。孵化房面积4平方米~6平方米,并有控温设施,要严防蛇、鼠等进入。稚鳖池面积4平方米~10平方米,深0.5m,池底铺有5cm~10cm的细沙。
二、人工繁殖技术要点
1.亲鳖的选择和饲养 应选择体重1kg以上、体质强壮、无病无伤的野生鳖,雌雄比例4~5∶1,放养密度在 200只/亩~300只/亩,饲料以新鲜的小鱼、虾、螺、蚌、动物内脏为主,并辅以少许植物性饵料生物,日投喂量占鳖体总重6%~8%,特别注意加强对产后亲鳖的培育。
2.采卵 在产卵季节的上午,到产卵场沙堆内挖出受精卯,将受精卵(卵壳内出现白点)以动物极朝上轻放入集卵箱中整齐排列。采卵前,箱底铺2cm~3cm厚的细沙。采卵后,应将细沙盖住受精卵,并平整产卵场内的沙堆,以便于下一次采卵。
3.孵化 孵化是人工繁殖的关键,孵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孵化箱底部应留有滤水孔;二是细沙要洗干净,粒径0.5mm~0.7mm,含水量为7%~8%,生产中以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为宜;三是温度控制在33℃~34℃度为最好,36℃以上或22℃以下胚胎发育中止,孵化积温大约为36000℃;四是孵化环境的相对湿度为81%~82%,可通过喷水来控制。
孵化期间,卵壳颜色会发生变化,刚产出的受精卵白色或粉红色,3天~5天后动、植物极界限分明,半个月后动物极由浅黄色变成浅紫色,1个月后又变成红色并逐渐变成灰黑色。经过50多天的孵化,稚鳖破壳而出,出壳前应在孵化室内用水盆装水,出壳后稚鳖自行爬入水中。
在产卵和孵化用沙的消毒过程中,可用铁丝网选出粒径0.5mm~0.7mm的河沙,再用水洗净(不能含泥)晒干,用5ppm强氯精或0.3%高锰酸钾均匀泼洒。
三、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生态鳖一般需要4年以上,个体发育经过稚鳖、幼鳖、三龄鳖、成鳖阶段。
1.稚鳖的饲养 刚出壳的稚鳖,体重只有3g~5g,将其放在水盆内暂养2天~3天,选择大小一致、体色一致、活动能力强、体形丰润有光泽的个体,浸浴消毒后放入稚鳖池,放养密度为50只/平方米,且要求以一次放足为宜。稚鳖饲料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10%的鲜鱼和2%的青饲料,进行强化培育,可将鲜活饲料打成浆掺入到配合饲料中揉成团挂在饲料台上进行驯化,每天未吃完的饲料应清除干净,以免恶化水质。当水温降到15℃时准备越冬,应将水位加高,并在水面覆盖稻草或塑料薄膜。
2.幼鳖的饲养 将越冬后的稚鳖经过分级转入幼鳖池饲养,放养密度为10只/平方米,刚开始摄食时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以鲜活饵料为辅,逐渐调整至2个月后全部摄食鲜活饵料,日投饵率从5%增加到10%。经过一年的饲养,幼鳖体重可达80g~100g。
3.成鳖的饲养 利用土池常温养鳖,在每年4月~6月开始放养鳖种,适宜投放体重在15g以上的稚鳖,要求规格整齐、年龄相同、体质健壮,自繁自育的鳖种可直接投放,外地选购的鳖种还要进行暂养,强化培育1个月后再投放。鳖种投放前,应用高锰酸钾等药物消毒,可预防疾病的发生。放苗密度一般为600只/亩。
饲料以鲜活饵料为主,搭配部分植物性饵料,主要种类包括:鲜活螺蚬、小杂鱼、动物内脏、饼类、麸类、南瓜等,或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在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开始投喂,日投喂量为鳖体总重3%~6%,每天投喂1次~2次,具体的投喂量视水温、天气等情况而定。投喂的同时,可搭配使用少量的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一般不使用颗粒饲料,禁用含激素类添加剂和有残留的药物。
养鳖过程中,控制中华鳖发病及提高中华鳖品质的关键在于控制水环境,重点是搞好水质调控,尽量营造适宜中华鳖生长的环境,并建立水体的生态平衡。注意优化水域生位加高,并在水面覆盖稻草或塑料薄膜。
2.幼鳖的饲养 将越冬后的稚鳖经过分级转入幼鳖池饲养,放养密度为10只/平方米,刚开始摄食时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以鲜活饵料为辅,逐渐调整至2个月后全部摄食鲜活饵料,日投饵率从5%增加到10%。经过一年的饲养,幼鳖体重可达80g~100g。
3.成鳖的饲养 利用土池常温养鳖,在每年4月~6月开始放养鳖种,适宜投放体重在15g以上的稚鳖,要求规格整齐、年龄相同、体质健壮,自繁自育的鳖种可直接投放,外地选购的鳖种还要进行暂养,强化培育1个月后再投放。鳖种投放前,应用高锰酸钾等药物消毒,可预防疾病的发生。放苗密度一般为600只/亩。
饲料以鲜活饵料为主,搭配部分植物性饵料,主要种类包括:鲜活螺蚬、小杂鱼、动物内脏、饼类、麸类、南瓜等,或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在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开始投喂,日投喂量为鳖体总重3%~6%,每天投喂1次~2次,具体的投喂量视水温、天气等情况而定。投喂的同时,可搭配使用少量的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一般不使用颗粒饲料,禁用含激素类添加剂和有残留的药物。
养鳖过程中,控制中华鳖发病及提高中华鳖品质的关键在于控制水环境,重点是搞好水质调控,尽量营造适宜中华鳖生长的环境,并建立水体的生态平衡。注意优化水域生态,可在池塘内混养鱼类,一般放养鲢鱼40尾/亩、花鲢60尾/亩、鳊鱼70尾/亩、鲫鱼100尾/亩,或移植水草,如苦草、水葫芦、水浮莲等,其覆盖面可达总水面的1/3,达到水域自净的目的。定期加水和换水,可每隔15天左右适量换水或加水,换水量一般不宜超过1/3,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cm左右。定期泼洒生石灰,既可调节水质又可保持水体pH稳定。控制投喂量,减少残饵对养殖水环境的污染,每次饲料投喂量要控制在2小时内吃完为度,避免过多投喂而造成残饵败坏水质。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采取定期泼洒和每天在饲料中添加投喂相结合的办法,可起到净化水质、防病促长、提高饲料转换率等作用。
在防治病害方面,必须坚持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预防为辅的方法,药物使用必须符合NY5071~2001的规定。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药物,严禁使用禁用药物。每隔7天~10天用生石灰15kg/亩或强氯精0.2kg/亩全池泼洒。每隔1个月口服广谱性中草药一次,如大蒜素、三黄散、四黄粉、板兰根、穿心莲。使用药物后,应填写“水产养殖用药记录”。由于中华鳖养殖时间相对较长,每年应根据中华鳖的生长情况及时做好挑选工作,并将规格基本一致的个体放养在一起,可防止个体间的互相残杀和造成病害。
日常管理中,应注意对每口养殖池塘建立档案,做好记录。
通过生态养殖,中华鳖的品质、口感与野生鳖相近,市场销售价格也达到或接近野生鳖的标准,经济效益明显。
一、养鳖场地的选择和设计建造
1.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且无污染、环境安静、交通方便处建场,水源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1~2001)。
2.养鳖场应建有亲鳖池、成鳖池、孵化房、稚鳖池、幼鳖池和生活用房。亲鳖池、成鳖池要求是土池池底,土质以砂壤土为宜,淤泥厚度不超过15cm,池底平坦,池深为1.2m~2.5m,面积3亩~5亩,池上四周做防逃顶板,根据需要设若干饲料台及晒背栖息台。亲鳖池池中设有产卵场,产卵场上堆30cm厚的细沙。孵化房面积4平方米~6平方米,并有控温设施,要严防蛇、鼠等进入。稚鳖池面积4平方米~10平方米,深0.5m,池底铺有5cm~10cm的细沙。
二、人工繁殖技术要点
1.亲鳖的选择和饲养 应选择体重1kg以上、体质强壮、无病无伤的野生鳖,雌雄比例4~5∶1,放养密度在 200只/亩~300只/亩,饲料以新鲜的小鱼、虾、螺、蚌、动物内脏为主,并辅以少许植物性饵料生物,日投喂量占鳖体总重6%~8%,特别注意加强对产后亲鳖的培育。
2.采卵 在产卵季节的上午,到产卵场沙堆内挖出受精卯,将受精卵(卵壳内出现白点)以动物极朝上轻放入集卵箱中整齐排列。采卵前,箱底铺2cm~3cm厚的细沙。采卵后,应将细沙盖住受精卵,并平整产卵场内的沙堆,以便于下一次采卵。
3.孵化 孵化是人工繁殖的关键,孵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孵化箱底部应留有滤水孔;二是细沙要洗干净,粒径0.5mm~0.7mm,含水量为7%~8%,生产中以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为宜;三是温度控制在33℃~34℃度为最好,36℃以上或22℃以下胚胎发育中止,孵化积温大约为36000℃;四是孵化环境的相对湿度为81%~82%,可通过喷水来控制。
孵化期间,卵壳颜色会发生变化,刚产出的受精卵白色或粉红色,3天~5天后动、植物极界限分明,半个月后动物极由浅黄色变成浅紫色,1个月后又变成红色并逐渐变成灰黑色。经过50多天的孵化,稚鳖破壳而出,出壳前应在孵化室内用水盆装水,出壳后稚鳖自行爬入水中。
在产卵和孵化用沙的消毒过程中,可用铁丝网选出粒径0.5mm~0.7mm的河沙,再用水洗净(不能含泥)晒干,用5ppm强氯精或0.3%高锰酸钾均匀泼洒。
三、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生态鳖一般需要4年以上,个体发育经过稚鳖、幼鳖、三龄鳖、成鳖阶段。
1.稚鳖的饲养 刚出壳的稚鳖,体重只有3g~5g,将其放在水盆内暂养2天~3天,选择大小一致、体色一致、活动能力强、体形丰润有光泽的个体,浸浴消毒后放入稚鳖池,放养密度为50只/平方米,且要求以一次放足为宜。稚鳖饲料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10%的鲜鱼和2%的青饲料,进行强化培育,可将鲜活饲料打成浆掺入到配合饲料中揉成团挂在饲料台上进行驯化,每天未吃完的饲料应清除干净,以免恶化水质。当水温降到15℃时准备越冬,应将水位加高,并在水面覆盖稻草或塑料薄膜。
2.幼鳖的饲养 将越冬后的稚鳖经过分级转入幼鳖池饲养,放养密度为10只/平方米,刚开始摄食时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以鲜活饵料为辅,逐渐调整至2个月后全部摄食鲜活饵料,日投饵率从5%增加到10%。经过一年的饲养,幼鳖体重可达80g~100g。
3.成鳖的饲养 利用土池常温养鳖,在每年4月~6月开始放养鳖种,适宜投放体重在15g以上的稚鳖,要求规格整齐、年龄相同、体质健壮,自繁自育的鳖种可直接投放,外地选购的鳖种还要进行暂养,强化培育1个月后再投放。鳖种投放前,应用高锰酸钾等药物消毒,可预防疾病的发生。放苗密度一般为600只/亩。
饲料以鲜活饵料为主,搭配部分植物性饵料,主要种类包括:鲜活螺蚬、小杂鱼、动物内脏、饼类、麸类、南瓜等,或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在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开始投喂,日投喂量为鳖体总重3%~6%,每天投喂1次~2次,具体的投喂量视水温、天气等情况而定。投喂的同时,可搭配使用少量的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一般不使用颗粒饲料,禁用含激素类添加剂和有残留的药物。
养鳖过程中,控制中华鳖发病及提高中华鳖品质的关键在于控制水环境,重点是搞好水质调控,尽量营造适宜中华鳖生长的环境,并建立水体的生态平衡。注意优化水域生位加高,并在水面覆盖稻草或塑料薄膜。
2.幼鳖的饲养 将越冬后的稚鳖经过分级转入幼鳖池饲养,放养密度为10只/平方米,刚开始摄食时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以鲜活饵料为辅,逐渐调整至2个月后全部摄食鲜活饵料,日投饵率从5%增加到10%。经过一年的饲养,幼鳖体重可达80g~100g。
3.成鳖的饲养 利用土池常温养鳖,在每年4月~6月开始放养鳖种,适宜投放体重在15g以上的稚鳖,要求规格整齐、年龄相同、体质健壮,自繁自育的鳖种可直接投放,外地选购的鳖种还要进行暂养,强化培育1个月后再投放。鳖种投放前,应用高锰酸钾等药物消毒,可预防疾病的发生。放苗密度一般为600只/亩。
饲料以鲜活饵料为主,搭配部分植物性饵料,主要种类包括:鲜活螺蚬、小杂鱼、动物内脏、饼类、麸类、南瓜等,或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在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开始投喂,日投喂量为鳖体总重3%~6%,每天投喂1次~2次,具体的投喂量视水温、天气等情况而定。投喂的同时,可搭配使用少量的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一般不使用颗粒饲料,禁用含激素类添加剂和有残留的药物。
养鳖过程中,控制中华鳖发病及提高中华鳖品质的关键在于控制水环境,重点是搞好水质调控,尽量营造适宜中华鳖生长的环境,并建立水体的生态平衡。注意优化水域生态,可在池塘内混养鱼类,一般放养鲢鱼40尾/亩、花鲢60尾/亩、鳊鱼70尾/亩、鲫鱼100尾/亩,或移植水草,如苦草、水葫芦、水浮莲等,其覆盖面可达总水面的1/3,达到水域自净的目的。定期加水和换水,可每隔15天左右适量换水或加水,换水量一般不宜超过1/3,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cm左右。定期泼洒生石灰,既可调节水质又可保持水体pH稳定。控制投喂量,减少残饵对养殖水环境的污染,每次饲料投喂量要控制在2小时内吃完为度,避免过多投喂而造成残饵败坏水质。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采取定期泼洒和每天在饲料中添加投喂相结合的办法,可起到净化水质、防病促长、提高饲料转换率等作用。
在防治病害方面,必须坚持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预防为辅的方法,药物使用必须符合NY5071~2001的规定。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药物,严禁使用禁用药物。每隔7天~10天用生石灰15kg/亩或强氯精0.2kg/亩全池泼洒。每隔1个月口服广谱性中草药一次,如大蒜素、三黄散、四黄粉、板兰根、穿心莲。使用药物后,应填写“水产养殖用药记录”。由于中华鳖养殖时间相对较长,每年应根据中华鳖的生长情况及时做好挑选工作,并将规格基本一致的个体放养在一起,可防止个体间的互相残杀和造成病害。
日常管理中,应注意对每口养殖池塘建立档案,做好记录。
通过生态养殖,中华鳖的品质、口感与野生鳖相近,市场销售价格也达到或接近野生鳖的标准,经济效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