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特点 以成、若虫啃食叶片成缺刻或食叶肉留下表皮,被害叶呈紫色小横斑,影响光合作用,阻碍植株生长。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19―22mm,雄成虫17一18mm,体黄绿色。复眼的后方、前胸背板侧片的上端具黑褐色纵条纹,向后延伸至中、后胸背板的两侧。前翅黄绿色,后翅基部淡蓝色,顶端略烟色。后足腿节黄绿色,下膝侧片红色,肠节淡青蓝色,基部红色。头短于前胸背板。额面向后倾斜和头顶组成锐角;额面隆起具明显的纵沟。头顶略向前突出,复眼间头顶的宽度窄于或等于触角间颜面隆起的宽度。复眼卵形。触角丝状,到达或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前胸背板前端较窄,后端较宽,中隆线弱,被3条横沟割断,后横沟位于中部之后;前缘近于平直,后缘为圆弧形。前、后翅发达,超过后足腿节的顶端。后足胫节内侧具8―9根刺,顶端第1与第2刺间的距离较各刺的距离长。卵长4―5mm,长圆筒形,初产淡黄色,渐变为深黄色,卵块状,外被囊状胶质保护物。若虫初孵浅绿色,后渐变为黄绿色。
生活习性 年生一代,在广东可发生3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活动,5、6月产卵,产卵于叶柄中下部,蛀孔分泌出黄褐色胶液,每雌产卵8―10块,每块有卵6一18粒左右,卵期20―32天,若虫6龄,历期30多天,到10月至11月陆续进入越冬期。成虫白天活动,中午天气炎热时,多在叶面上飞跳,很少取食。在田间每年以7至9月上旬发生数量较多。
防治方法 (1)芋蝗产卵盛期在产卵孔处刮杀未孵化的虫卵,当卵孔已光滑,流出锈褐色汁液时,卵已孵化或近孵化,只要刮杀的时间掌握准确,可减轻为害。(2)在成、若虫盛期喷药防治,使用药剂种类参见中华稻蝗。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19―22mm,雄成虫17一18mm,体黄绿色。复眼的后方、前胸背板侧片的上端具黑褐色纵条纹,向后延伸至中、后胸背板的两侧。前翅黄绿色,后翅基部淡蓝色,顶端略烟色。后足腿节黄绿色,下膝侧片红色,肠节淡青蓝色,基部红色。头短于前胸背板。额面向后倾斜和头顶组成锐角;额面隆起具明显的纵沟。头顶略向前突出,复眼间头顶的宽度窄于或等于触角间颜面隆起的宽度。复眼卵形。触角丝状,到达或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前胸背板前端较窄,后端较宽,中隆线弱,被3条横沟割断,后横沟位于中部之后;前缘近于平直,后缘为圆弧形。前、后翅发达,超过后足腿节的顶端。后足胫节内侧具8―9根刺,顶端第1与第2刺间的距离较各刺的距离长。卵长4―5mm,长圆筒形,初产淡黄色,渐变为深黄色,卵块状,外被囊状胶质保护物。若虫初孵浅绿色,后渐变为黄绿色。
生活习性 年生一代,在广东可发生3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活动,5、6月产卵,产卵于叶柄中下部,蛀孔分泌出黄褐色胶液,每雌产卵8―10块,每块有卵6一18粒左右,卵期20―32天,若虫6龄,历期30多天,到10月至11月陆续进入越冬期。成虫白天活动,中午天气炎热时,多在叶面上飞跳,很少取食。在田间每年以7至9月上旬发生数量较多。
防治方法 (1)芋蝗产卵盛期在产卵孔处刮杀未孵化的虫卵,当卵孔已光滑,流出锈褐色汁液时,卵已孵化或近孵化,只要刮杀的时间掌握准确,可减轻为害。(2)在成、若虫盛期喷药防治,使用药剂种类参见中华稻蝗。